圖片取自google網站

吃草的民族:從田野到餐桌的阿美族飲食文化

《特派記者溫以理/台東報導》居住在花東地區的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人口數最多的一族。長年以來,阿美族的飲食文化卻始終和野生植物緊密相繫,他們採集運用的野菜超過兩百種以上,擁有相當豐富的野菜文化,也因此阿美族人常戲稱自己是「吃草的民族」。

有「野菜達人」、「原住民飲食文化專家」的吳雪月女士打趣說,「如果某戶人家周圍的野生植物都被拔得精光,這戶人家八九不離十,一定是娶了阿美族媳婦。」這兩句話相當貼切地反映出了阿美族人的飲食習慣。

 

吳雪月進一步表示,阿美族對於野生可食動植物的知識相當豐富,光是可以辨認出來的可食野菜植物種類就超過200種以上,而阿美族人常戲稱自己是「吃草的民族」,相當貼切地反映了阿美族人的飲食習慣,在各式各樣的野菜中,「十心菜」是最大的特色,也就是有十種吃食植物嫩心的菜色,例如黃藤心、林頭心、芒草心、月桃心、檳榔心、台灣海棗心…等等。

此外,經常食用的野菜包含山萵苣(sama)、昭和草(飛機菜,hekoki)、龍葵(tatokeng)、麵包果(faciru’)、鳥巢蕨嫩葉(lokot)、過溝菜蕨嫩葉(pakoh)…等等。除了野菜之外,其他如醃生肉(西勞,silao)也是相當大的特色。

「西勞」可以分為獸肉與魚肉醃製兩種,是配飯的最佳聖品。此外,蝸牛、螃蟹、青蛙與溪蝦也都是阿美族人愛吃的食物,尤其是蝸牛與青蛙,更被認為有醫療上的效果。

鹽巴是阿美族人烹調食物時最重要的調味料,任何食物只要有鹽巴就夠了,愛用鹽巴也是阿美族人飲食生活的特徵。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一年當中有許多的祭典,從不同祭典所使用的祭品、器具、食物,不僅能看到族人在植物上豐富而多樣的運用,也能看到由植物所衍生出的習俗與文化。

好比豐年祭。阿美族的傳統文化特色,在豐年祭中展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早期的豐年祭為期約五天到一週,祭品以糯米糕、酒、獸肉為主,祭典過程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即是眾人共享的「阿美大餐」,便是取材自大自然的各種新鮮野菜。

早年部落在舉行豐年祭前,家家戶戶都要先到野外採集食材,祭典當天中午,全村就在運動場或活動中心周圍野餐,場面十分壯觀,所食用的菜餚包括豆類、藤心、蘆葦心、雞肉和豬肉等等。

這種共食分享的文化,也是阿美族人培養團隊精神的最佳訓練方式,直到現今,以年齡階級區分的共食分享制度仍持續保留著,也是集體訓練的表徵之一。

 

阿美族的飲食文化在當代趨向以健康為消費導向的社會中,變成許多追求健康自然飲食的食客所追逐的飲食文化。

例如原本在只有在花蓮台東一帶才能在市場買到的鳥巢蕨嫩葉(lokot)、過溝菜蕨(pakoh),目前在西部的許多餐廳中變成相當昂貴的一道菜,又例如龍葵,被認為是退火的好食材,現在也是許多餐聽必備的菜色。

阿美族的飲食文化反而進入健康消費時代下的寵兒,而阿美族人吃的文化也跟著阿美族人的移民,而來到都市。目前在各地的都會中,都有許多以阿美族飲食文化為號召的原住民主題餐廳,將傳統阿美族飲食的文化傳遞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