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漢臺同胞在湖北武漢共慶團圓。(圖/漢臺看點)

元宵佳節!漢臺同胞在湖北武漢共慶團圓

【特派記者劉世鑫/武漢報導】2月23日,元宵佳節來臨之際,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攜手武漢臺資企業協會、武漢市曲藝家協會舉辦「龍騰盛世 共慶團圓」2024年漢臺同胞元宵民俗匯。50多名在漢臺胞臺青臺生參觀了《理想與忠貞——革命伉儷在武漢》原創展覽,與全場觀眾和73萬網友一起,賞曲藝、猜燈謎、折花燈、領福字、品湯圓,在暖意濃濃的氛圍中體驗民風民情,共享團圓時刻。

▲現場武漢臺資企業協會副會長鄭聰評、吳志榮、王天山以及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學校、企業的50多名臺灣同胞們與20名武漢市民合影。(圖/漢臺看點)

▲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湖北省曲藝家協會主席陸鳴表演單口相聲《笑語歡歌》。(圖/漢臺看點)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蘭萍獨唱《賣水花》。(圖/漢臺看點)

▲優秀青年歌手祝丹獻唱《龍船調》。(圖/漢臺看點)

▲著名魔術師吳松濤表演魔術《千變萬化》。(圖/漢臺看點)

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活動在優秀青年歌手祝丹帶來的民歌聯唱《黃鶴樓》《龍船調》中拉開帷幕。一曲《黃鶴樓》將崔顥、李白的千古名句融會其間,觀眾徜徉在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情畫意中。鄂西有句俗語,「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兩位「61號」推介官焜焜、段段再次與各位觀眾見面,向臺灣同胞科普起這兩首湖北民歌。從清代起,恩施利川的百姓就興起「玩燈」,《龍船調》便來自於利川燈歌《種瓜調》。

魔術《千變萬化》精彩絕倫,京劇清唱《賣水花》《光輝照兒永向前》技驚四座,著名魔術師吳松濤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蘭萍兩位藝術大家輪番獻技,一展傳統文化藝術魅力。掌聲不斷,笑聲不斷,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湖北省曲藝家協會主席陸鳴老師包袱緊密的相聲《笑語歡歌》,逗得在場觀眾捧腹大笑,呼聲連連。

▲活動現場照片。(圖/漢臺看點)

「演出很精彩、很接地氣,十分難忘。」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臺灣學生尤翰源表示,有機會和在漢的臺青朋友們歡聚一堂、共度元宵,感受到濃濃節日氛圍和「兩岸一家親」的溫暖。

▲現場新鮮出爐、軟軟糯糯的黑芝麻湯圓讓臺青們一飽口福。(圖/漢臺看點)

▲臺胞在剪紙攤位前了解燈籠製作細節。(圖/漢臺看點)

▲臺青參與猜燈謎活動。(圖/漢臺看點)

現場還特別設置了猜燈謎、折花燈、領福字、品湯圓等環節,漢臺兩地觀眾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中傳遞感情、互致祝福,同品同慶同樂。一沓紅包,幾支竹簽,經過工藝美術大師、武漢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沈松柏老師的巧手組合,一個紅彤彤明亮亮的元宵花燈就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大家眼前。兩位省市知名書法家袁永安老師和賈恒老師揮毫送祝「福」,行草篆隸輪番登場,「變美變瘦變酷酷」的創意祝福,引得現場觀眾排起長龍求墨寶。

▲知名書法家袁永安老師和賈恒老師揮毫送祝「福」。(圖/漢臺看點)

猜燈謎環節更是吸引了不少臺灣青年與內地觀眾互動,除了腦筋急轉彎外,燈謎還結合了不少武漢地域特色。「拿槍的兵打一城市,是武漢?東湖打一姓氏,是胡?我好像猜出這個燈謎啦!」一位臺青指著彩燈上的燈謎興奮地跟一旁的本地觀眾分享。無燈謎,不元宵,這種自南宋起就成為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助興風俗,至今仍深受大家喜愛。

活動持續2個小時,氣氛熱烈而溫馨。「感覺很熱鬧,很有過節的氛圍。」目前就讀於華中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的臺生史習君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一次在武漢參加元宵節活動,對京劇和相聲表演印象十分深刻。

同樣是第一次參加大陸元宵活動的臺青陳敏惠,在2023年底決心來漢創業。她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活動中感受到了和臺灣不一樣的節日氛圍,很驚喜。「希望我的事業也能沾一沾傳統佳節的喜氣,熱熱鬧鬧、蒸蒸日上!」

▲臺胞參觀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原創展覽「理想與忠貞——革命伉儷在武漢」。(圖/漢臺看點)

活動中,臺灣同胞們還參觀了原創展覽「理想與忠貞——革命伉儷在武漢」,並赴臺北一路品嘗了家鄉風味美食——臺式燒肉團圓飯,深入了解了武漢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同時也感受到家鄉團圓的氛圍。

武漢臺資企業協會副會長吳志榮說:「元宵佳節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節日,猜燈謎、折花燈、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在這種張燈結彩、幸福洋溢的氛圍中,切身感受到兩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臺胞在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前合影。(圖/漢臺看點)

同根同源兩岸親,漢臺共聚鬧元宵!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館長袁亞妮在現場表示,「武漢是一座開放包容、熱情活力的城市,我們希望以博物館為載體,讓臺灣青年了解武漢、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歡迎更多的臺灣同胞融入武漢,共享中國式現代化武漢發展的廣闊機遇。」

資料來源:漢臺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