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粘超程/彰化報導】臺中區農業改良場112年產業對接之研發與輔導成果相當豐碩,計完成菊花‘台中13號’與甘藍‘台中3號’共2項新品種命名及取得番椒‘台中亞蔬2號’品種權;取得植物頂起裝置、植物抓取裝置、介質進料與植物裝填裝置等3項專利;水稻台中194號種子繁殖與優質生產技術、木黴菌TCT101菌種製作與農畜剩餘物質再利用技術等32項技轉授權供國內農產業運用;供應作物種原生產面積為22,832公頃;提供免費服務農民土壤肥力與病蟲害診斷服務共3,626件。該場同仁研發可圈可點,去年更囊括包含國家新創精進獎、國家農業科學獎、學會成就獎及十大傑出農業專家計13個獎項,共有23位同仁獲得表揚。
洋桔梗色彩繽紛、花型多變,在國內外花卉消費市場需求日益增加,於日本花卉市場市佔率高達九成。為提升臺灣洋桔梗12月至隔年3月花價高峰期之切花品質與增加農民收益,臺中農改場與工研院歷經多年合作,整合不同生育期需光特性及自動調節可變光源,成功建立洋桔梗冬季智能LED補光技術,應用於洋桔梗栽培可促進切花長度由67公分增加至80公分,增加幅度達19%;單枝總花數由3朵增加至5到6朵,增加幅度達81.6%;集中盛花期,促進花期提早7日可採收,提高整體切花品質、開花率及採收效率。除此之外,採收後切花可觀賞期也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的關鍵因素,該場針對洋桔梗採收後生理特性開發專用保鮮劑,可大幅提升切花瓶插品質,使花苞正常開放且呈色鮮明,改善葉片失水萎凋及花梗垂頸,增加單花觀賞天數,與對照組自來水於夏季整體瓶插天數7至10日相比,可再延長1週以上。
穴盤用植物移苗機開發
洋桔梗水耕栽培可改善土耕栽培之連作障礙困境,然必要的穴盤移苗作業相當耗費人力,且操作需全程蹲坐與持續轉身拿取及放置苗株,耗費人力且不利長時工作。為減輕人工辛勞與省工作業,臺中農改場研製穴盤苗用「植物移苗機」,以自動化機械進行移苗作業,機構包含穴盤苗頂起、苗株夾取、苗株等距擴大、苗株置入保麗龍盤之4項主要功能,1分鐘可移植12株洋桔梗穴盤苗,3分33秒即可完成一盤40穴格保麗龍盤移植,且移植成功率達9成以上,除無須人力取放苗株外,未來搭配輸送帶自助進苗盤,更可節省移苗作業人力20%,改善洋桔梗水耕栽培移苗人力不足問題。除洋桔梗外,「植物移苗機」可廣泛應用在穴盤苗或規格化之介質栽培苗株,減輕移苗辛勞,有助於紓緩農村勞動力不足與高齡化之產業困境。目前該機具成果已獲得植物抓取裝置(M638295)及植物頂起裝置(M636649) 2項新型專利,並已技轉1家業者進行商品機製作。
特色雜糧產銷加值亮點成果
近年蕎麥栽培面積顯著提升,且國產小麥及薏苡於國人飲食應用上亦逐漸提高,為促進國產特色雜糧產業發展,臺中農改場持續進行蕎麥、薏苡及小麥產銷加值鏈結研發,包括112年與中興大學合作開發國產蕎麥麵製備技術,成功將蕎麥粉與小麥粉比例提升至50:50,並能維持麵條口感;與臺大醫院合作,確認紅薏仁米飯對降低人體血糖、糖化血色素、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功效;與社團法人臺灣穀物產業發展協會共同舉辦第一屆國產蕎麥麵及創意產品競賽,為讓消費者認識與瞭解國產蕎麥及小麥,競賽中要求使用100%國產蕎麥與小麥麵粉,且蕎麥粉含量至少30%以上,以增加蕎麥風味,最終獲勝隊伍以蕎麥粉熱水預糊化技術及別具特色的甜菜蕎麥麵,完美激盪碰撞出臺式SOBA(蕎麥麵)新風味而獲得金牌獎。該場持續透過學研合作、人體功效試驗及辦理競賽等方式,多元提升國產雜糧產銷價值。
數位化農業機械保養維護技術教材之開發
農業機械可減輕勞力負擔及提高經營效率,而正確的操作與保養,可確保操作人員的安全及延長農機的使用年限。為提供農友多元學習農機操作及保養資訊,臺中農改場與農業部資訊司技術合作,成功開發3D農機保養維護數位化學習教材,讓農友打破時間及場域限制,隨時隨地即可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模擬農耕操作情境並學習保養維護。3D數位化教材針對小型中耕機6項常見保養維護重點,清楚呈現機械構造細節處,包括「驅動輪更換」、「耕耘部更換」、「機油更換」、「齒輪油更換」、「空氣濾清器清洗」及「皮帶傳動維護」,並可簡單進行全機、全角度旋轉及放大檢視,提供學習者擬真動畫解說,方便動態學習操作以加強保養重點。為瞭解本套3D數位化教材之使用者意見,該場調查臺中市3所高職農校師生共104人之試用回饋,獲得89.4%使用者在學習保養維護上給予正面肯定,並期導入學校農業機械操作學習課程,提高農機數位教材後續發展之潛力。
食農教育實作體驗型教學課程模組示範與推廣
自「食農教育法」於111年5月4日公告實施後,臺中農改場依循推動方針,致力於「農業」與「飲食」的推廣工作,並以臺灣餐桌上的常客-地瓜葉為主題,設計「食農教育實作體驗型教學課程模組」,模組包含教學手冊與栽培套裝組,其中教學手冊提供教師學習目標、食農教育內涵與內容、十二年國教相對應之領域學習課程、教學流程,以及學習單等資源,協助教師將食農教育與學科領域學習並行。栽培套裝組則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學習者經由親自參與農產品之生產、處理及烹調過程,發展出簡單的耕食技能,並透過實物介紹及教學影片輔助,協助教師快速上手,並融入課程領域,讓學童透過實際操作、觀察及記錄,增進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意願及成效。該模組已推廣3間學校共207位國中小學生,老師教學後給予正面回饋,認為整組設備完整,有助於食農教育教學,且高達98.5%教師認同「食農教育使用手冊」所帶來的成效益處,非常適合食農教育推動,並可解決教材資源取得不易之問題,有助於節省50%以上的教學及備課時間,該場亦將持續優化及開發食農教育實作體驗模組,並推廣至校園內,以共同推動食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