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慧/專題報導】小傑(化名)從小總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由於哥哥在上國中前的身高也不高,所以小傑的爸爸媽媽覺得持續觀察就好。直到小傑升上國中三年級,爸爸媽媽驚覺大多數同學都已接近成人身高,即將升高中的寶貝兒子居然只有147公分,急忙帶小傑到兒童內分泌科門診就醫。經過醫師詳細檢查,發現小傑原來是罹患生長激素缺乏,16歲的小傑骨齡卻只有12歲,骨頭的生長板還有生長空間。小傑在就診前,一年長不到3公分,經過生長激素治療三年,身高從147公分長到173公分,足足長高26公分,教室座位被換到後面幾排。而且目前小傑的骨齡14歲,持續接受治療,預期身高會超過180公分,讓小傑重拾自信笑容。
幼稚園前看身高 太快太慢都不好
收治小傑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表示:「家長大多在孩子出現第二性徵才注意到身高問題,事實上,青春期長的身高只佔最終身高15%,兒童期(1歲至青春期以前)長的身高佔最終身高40%。」因此,家長應在幼稚園以前,就留意孩子的身高以及每年長高的速度,若孩子身高落在生長曲線圖的第三百分位以下,或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建議盡早到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門診檢查。此外,長太快的孩子更容易被家長忽略!如果一年長高超過6公分,合併性早熟徵兆:「女孩八歲前出現乳房發育、長陰毛、十歲前來初經;男孩九歲前出現睪丸變大、陰囊顏色變深、陰莖長大、長陰毛、變聲等第二性徵發育」,孩子很可能會因為生長板提早密合導致最終身高矮小,所以也建議及早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身材矮小多成因 後天三成努力拼
邱巧凡醫師說:「造成身高矮小的原因很多,遺傳條件約佔七成影響力。」剩下的後天影響因素包含時常熬夜、缺乏運動、飲食不均等不良生活習慣及是否罹患相關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生長激素缺乏症、性早熟、透納氏症、小胖威力症候群、唐氏症、庫欣氏症候群以及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等。因此,需要透過專業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詳細診察、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加上相關檢驗(血液、尿液)和檢查(骨齡、影像、染色體等),綜合評估孩童的生長狀況,方能對症下藥。
專業醫師開處方 用藥安全有保障
邱巧凡醫師表示,若能及早治療,大部分孩童都能達到遺傳身高。但邱醫師提醒,並非所有孩童都需要施打生長激素,如果女孩骨齡大於14歲、男孩骨齡大於16歲,代表生長板幾乎密合,生長空間不多,治療效果有限,過度治療還可能引發肢端肥大等副作用。因此,建議要由專業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評估,並且遵循醫囑用藥,才能確實達到療效並減少副作用的產生。再者,兼具中醫師資格的邱巧凡醫師,時常被家長問到「轉骨方」,邱醫師強調,中藥也是藥,必須經過專業中醫師辨證處方,如果沒有對症下藥,反而會揠苗助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87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872/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