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巫月樺/台中報導】臺灣百香果(台農1號品種)主要產季在5月下旬至隔年1月下旬,開花期倘遇低溫或短日照易導致開花不順或不結果。為建立百香果週年生產模式,農試所整合光照、合理肥培管理、整枝及病蟲害安全防治等技術,於設施內成功研發出「低溫季節百香果生產技術」,不僅克服低溫與短日照導致的開花障礙,還能生產安全及高品質的百香果,有助於提高農民收益。
農試所指出,酸酸甜甜風味獨特的百香果,近年來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喜愛,無論是鮮食、果汁、甚至入菜都非常適合,百變吃法也帶動市場需求,近年價格看俏,生產面積持續擴增,104至106年近3年之平均生產面積約663公頃,較101至103年平均生產面積(461公頃)增加約200公頃。
因為百香果有不同品種,可供臺灣不同風土環境或是產期調節技術運用,但在生長如果遇到低溫季節,會受到短日照與低溫影響,無法順利開花與結果;又因近幾年急遽變化的氣候,使露天栽培難度倍增,不僅容易發生病害,肥培管理也更難掌握,都成為百香果週年生產的難題。
考量百香果近年廣受國人歡迎,並且有低溫障礙問題須克服,因此應用設施建立百香果週年生產栽培模式,遂成為研究方向,且近年來農民投入設施栽培者日益增加,為了避免農民集中種植特定作物品項,可能衍生產銷問題,農試所強調,開發短期設施作物輪作多樣化,研發適當的栽培模式實屬必要,又能協助穩定設施生產及收益。
此技術不僅讓喜愛百香果的消費者,有機會隨時品嚐到新鮮、美味又安全的百香果,也可提供農民選擇溫室設施作物時,多增加選項,該技術已經具有實際可推廣之技術基礎,能夠讓農民實際應用,對於有興趣瞭解本技術的農民可以透過該所技術服務組(04-2331-7457)聯繫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