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巫月樺/福建福州報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餘光中的一首《鄉愁》,道出了多少人對祖國家鄉的一往情深。
連江黃岐古稱裡山,馬祖古稱外山,中間海灣稱為馬祖澳,兩地一水相連,同胞血肉相親。多年來,連江深挖兩岸“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五緣文化資源,與馬祖開展了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動,架起了一座情誼之橋。
據媒體公開報導,連馬兩地情誼之旅不斷深化。上世紀80年代,兩地進入“海上之交”——連江漁船與馬祖漁船在海上接觸頻繁。黃岐漁民林大伯與分離三十多年的馬祖胞弟在海上相逢,骨肉兄弟抱頭痛哭。
1983年,連江舉行春節慰問馬祖鄉親音樂會,建成黃岐影劇院,並向馬祖鄉親發出邀請書。
1985年,黃岐動建臺胞“望鄉亭”,可眺望馬祖列島,寄託懷鄉之情。
1987年,連江縣首座臺胞服務大樓——聚圓樓落成開業。
1988年,通過黃岐半島的民間貿易管道,馬祖居民吃上了連江蔬菜;連江籍馬祖同胞首次組團回鄉探親。
1989年,四十年來海峽兩岸首次同遊“神燈”,黃岐漁民與馬祖同胞共慶元宵,參與人數達7萬人。
1992年,連江籍台商蔣啟弼回到故土,建成連江首座電梯大廈,投資福州溫泉高爾夫球場。同年,黃岐港設立台輪停泊點,為臺胞提供避風、修船以及會親服務。此後,黃岐港又獲 “對台小額貿易點”和“漁工勞務輸出點”,成為連江縣對台開放的視窗。
1993年,旅台鄉賢設立連江又溪獎學金,至今累計資助1100多名優秀學子。
1995年,連江縣成立媽祖文化研究會,以“媽祖文化”為紐帶,先後開展媽祖文化節等系列活動,出版《連江馬祖文化》等多部書籍,至今累計吸引近20萬人次的海內外同胞來連交流。
1998年,連江通過廣播電臺向馬祖鄉親拜年,傳達合作意願:在水產開發、捕撈等方面展開合作;山仔水利樞紐工程可為馬祖提供充足的電源和優質的水源。同時,連江已做好馬祖澳兩岸通郵通信準備。黃岐鎮預留供與馬祖通信的電纜介面,移動通信可覆蓋馬祖一些島嶼。
2002年開始,連江縣閩劇團赴馬祖公演,為馬祖鄉親帶來《甘國寶》等傳統閩劇,大獲好評。
2008年,海峽兩岸開啟“通郵、通航、通商”。同年,連江舉辦馬祖澳民俗文化節暨文藝踩街活動,展現馬祖澳兩岸共同的民俗風情。
2011年開始,馬祖澳兩岸同放焰火迎新年,成為共有的民俗文化傳統節目。
2012年,馬祖澳首屆民俗歌曲大賽在連江舉行,這是63年來馬祖澳兩岸音樂愛好者首次共聚一堂、共唱鄉音。
2015年,連江“黃岐—馬祖”航線正式開通,成為兩岸最短的客運航線,至今累計輸送旅客15萬人次。
2016年,連江出臺《加快連江環馬祖澳旅遊區實施方案》,推進20多個旅遊建設項目。
2017年8月,首屆海峽兩岸少數民族青年創新創業論壇在連江成功舉辦,連江民族經濟發展促進會與兩岸青創管理總部簽訂了交流活動合作協定。
2018年6月,第六屆閩台同名村鎮續緣之旅,臺灣同名村360名鄉親來連探親謁祖。同年,連江舉辦海峽兩岸“媽祖大學堂”開課典禮,讓媽祖文化成為海峽兩岸互動交流、和平交往的重要媒介。
2019年伊始,連馬兩地交流交往更為熱絡,已經陸續開展連馬新春座談會、海峽兩岸慶元宵晚會、連馬兩地職工技術交流會及魚丸友誼賽等多場交流活動。
未來,連馬兩地的合作將越來越好,情誼將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