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巫月樺/專題報導】護理師退休的李小姐暈眩長達3年,四處找醫師都沒有緩解。輾轉找到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診斷為罹患新分類疾病「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施行歐美研究多年的新治療方法,李小姐終於緩解能正常生活。
暈眩長達3年 檢查結果都正常
曾擔任護理主管的李小姐具備相當醫療知識,自己發生暈眩長達3年,四處求醫嘗試不同科別治療、做過很多檢查,結果全都正常,服藥沒什麼效果,甚至愈來愈不舒服。
她描述2014年3月第一次眩暈,「感覺站不住,跟著電視上顏色淺的景物晃動。」之後愈來愈嚴重,「騎機車像開飛機騰雲駕霧;走路左右晃動,整個世界像地震,只有躺著能稍稍免於不適。」沮喪到覺得人生無望。
口服藥搭配復健 1.5個月緊繃感解除
張滋圃醫師詢問病史和檢查研判,李小姐符合「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特徵,搭配口服藥與每次30分鐘以上復健運動,一個半月後,李小姐腦部多年緊繃感已解除,還可以走出戶外。
張滋圃醫師指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主要症狀有慢性頭暈持續逾3個月;頭暈感嚴重度隨當日生理或精神狀況起伏,剛起床好一點,站立、走動或頭轉動會加重頭暈;以及最重要的是視性暈眩,在超商、賣場最明顯,人群走動、貨品堆得多又高,往往暈得更厲害。
停藥後仍能改善 減少復發機會
正確診斷讓病人了解致病原因,好轉機會就很大。張滋圃醫師強調,「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雖易發生在焦慮病人,國際眩暈學會確立為「功能性障礙疾病」,不是「精神疾病」。新治療不只給鎮定效果的抗焦慮藥物,而是給予增加腦部血清素藥物。研究顯示,經過3-6個月治療,停藥後仍能改善,減少復發機會。
尤其是40、50歲中年女性好發「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張滋圃醫師建議,減少生活壓力,多補充富血清素食物,如亞麻仁油、維他命B群;保持規律生活作息與開朗個性,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與前庭復健運動,就能有效降低暈感。
【延伸閱讀】求診美容醫學 找專業醫師勝過專科醫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59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596/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