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巫月樺/專題報導】時節進入春天,乍暖還寒,兒童抵抗力較差,一不小心就「跟流行」染上疾病。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兒童就醫用藥5招,若18歲孩童發生發燒等症狀,建議家長帶小孩至小兒科,協助孩童說明病情,且用藥遵照醫囑,留意不良反應。
疾病型態異於成人 18歲以下看小兒科
由於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至18歲以上才會達穩定狀態,18 歲以下的疾病形態有異於成人,所以世界各國和台灣都明訂18 歲以下屬於兒科範疇。
小兒科醫師周祖佑說明,小朋友眼睛紅,可能是結膜炎、也可能是腺病毒感染,若合併發燒症狀,也可能是影響一輩子的後天性心臟病川崎症。又例如嘔吐,除腸胃炎,可能是幽門狹窄,也可能是小兒腸套疊。各種兒童疾病症狀由小兒科來診斷,會更完全與仔細。
發燒脫水應就醫 白開水餵藥最好
哪些症狀須即刻就醫?周祖佑指出,若孩童飲食和活動力正常,可在家觀察;但是若有發燒、胃口減少、活動力下降、甚至脫水症狀,必須儘快就醫。脫水症狀包括小便黃臭、哭無眼淚、發燒無汗、前囟門(嬰兒前額接近頭頂柔軟跳動的部位)凹陷等,可能需要就醫給予點滴治療,不可只在家裡補充運動飲料。
至於兒童常有服藥困擾,許多家長會把藥摻入果汁、牛奶裡服用,或許可以減輕孩子抗拒,但應注意藥物與食物之交互作用。醫師舉例,抗生素不可與牛奶同時服用、抗組織胺藥物不宜與葡萄柚汁一起飲用。正確的服藥方法還是以白開水配合吞服。
用藥遵照醫囑 留意不良反應
兒童用藥方面,近年來醫界推廣使用專用劑型,例如藥水、懸浮劑、粉劑、咀嚼錠。周祖佑說明,並非所有藥物都有兒童專用藥劑,主因為藥品上市須經過臨床試驗,但基於倫理,不會以兒童來試驗,所以難以單獨評估兒童用藥的風險和效益。
但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只要在醫藥人員正確而謹慎地調劑下的兒童用藥,並確實追蹤不良反應,仍符合用藥安全要求。
病程說清楚 療程問明白
孩子最好由主要照顧者陪同就醫,如有困難,家長也應向主要照顧者問明孩子不舒服的症狀、頻率,及已做處置,向醫生冷靜陳述,也可以帶兒童健康手冊、甚至嘔吐排泄物給醫生辨識診斷。
周祖佑提醒,家長看診時可詢問醫師,孩子罹患何種疾病、治療規劃、治療時間、病程可能變化、用藥注意事項及副作用等問題。另外,一般診所多開立三天份藥量,除非醫師另有叮囑,最好不要自行停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6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618/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