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翎娟/專題報導】前陣子鬧的沸沸揚揚的「藥價差」議題,很多民眾依然有看沒有懂,究竟藥價差是什麼?中華民國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陳世雄博士舉例解釋,健保署類似百貨公司,收載民眾需要的用藥後便訂定統一價格(健保單一支付價),而醫院就像中盤商,民眾是顧客,看病時醫院的醫師開處方給民眾的藥品,醫院就會向健保署申請健保單一支付價費用,而醫院(中盤商)向藥廠購買藥品,透過議價,不同意降價則會被換藥 (強勢的買方市場)把藥品價格壓低,例如醫院進價成本不論八元或是五元,健保卻統一支付十元。從這中間獲取的差額(醫院利潤),就是所謂的「藥價差」。
藥價差是否為醫院獲利大餅 民眾權益被犧牲
醫院能從藥價差獲取利潤,便會在健保用藥的品項內,要求廠商彼此相互價格競爭,使藥價差不斷擴大,藥價差擴大,醫院也就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利潤。也因此導致各界質疑,健保署一方面鼓勵醫院與廠商索取藥價差,造成藥價差持續擴大,另一方面又為了縮小藥價差的差距,健保署再以藥價調查市場實際交易資訊進行調整藥價,從89年至今,調降已超過964.4億元以上的藥品費用,諷刺的是藥價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持續的擴大,依據健保署的報告,2016年全年總藥品費用支出1,702億元,其中藥價差已高達600億元,引起醫藥界及社會大眾的關注。基層醫療協會及消費者等也多次要求健保署,應該公開資訊與提出解決方案。
陳世雄博士表示,從砍藥價的理論來說,健保署砍藥價理應可以把藥價差縮小,但到目前實施的結果,藥價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每年增加,其中有什麼民眾不能了解的秘密?當某種藥品不能提供足夠的藥價差給醫院時,醫院經營者便轉向其他類似高貴的原廠藥或學名藥(可提供更高的藥價差廠商),本土學名藥因沒有研發及臨床上研究的支出費用,為了市場競爭採薄利多銷的策略犧牲應有的利潤,因此可能提供更大的藥價差給醫院,另外,醫療院所經營者為經營績效以高藥價差為導向,利潤考量凌駕於品質,醫師專業處方權受制於醫院行政決策,至於民眾是否需要用到如此高價差的藥,對於症狀是否有幫助?似乎也造成許多人質疑。
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民眾拿藥心態應修正
陳世雄博士同時也解釋,醫療院所經營者也需要生存,在健保給付的診療費及各項給付價格偏低下,當有了藥價差(利潤),以經營者方向考量,自然會以越高藥價差的藥越鼓勵醫師們使用,卻也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對民眾來說,因為知識不對稱,無法清楚如此專業又複雜的健保藥品支付制度,成為健保署、醫療院所及藥廠中間的犧牲者。
陳世雄博士提醒,民眾的心態也應修正,比如說去醫療院所看病,不應覺得醫生開越多藥越好,很多時候藥品拿回家,不一定會吃完甚至都沒吃,這也形成另一種健保資源的浪費;另外,不應小病、小痛就跑大醫院,應將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重症病患,讓有限的資源留在刀口上。
【延伸閱讀】 整牙美白新選擇 全瓷冠貼片自然快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13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135/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