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游勝鈞/台東報導】「練習一起,走一段」在地知識系列活動 史前館與地方共同精粹日常深耕生活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將於2019年5月17日與18日,辦理在地知識系列活動,包含5月17日的「專題講座」以及5月18日的「微型論壇」與「腦力激盪工作坊」,邀請來自屏東、花蓮與臺東的夥伴,共同交流在地知識與生活,建構地方及博物館之間的夥伴關係。
史前館在文化部博物館系統與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MLA)支持下,自2017年起以屏東、花蓮與臺東為基地,陸續與各地部落、協會以及地方文物館合作,以「原住民記憶共感」以及「一起走一段」為核心,透過不同的途徑持續共同探索地方知識系統,透過包含戶口名簿、織布工藝、傳統技藝、遷徙歷史、考古遺址、集體記憶、在地詮釋的研討會以及策展等方式,結合博物館能量與專業,練習與各地夥伴共同從在地知識系統出發,發現屬於地方獨有的價值。
在地知識累積於生活經驗,背後蘊含著居民長期與環境、土地、生活型態與族群互動的模式,在地知識可說是集體記憶與技藝的載體。所謂的在地並不單指行政區域所劃設出的範圍,更包含血緣、信仰以及認同等複合因素而形成的邊界與範疇,建構在相互的互動關係,其中也包含隨之產生的歷史、工藝、知識系統與信仰等。在地知識的價值與積累,反映著長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與人及自然之間的重要鏈結。史前館近年來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已陸續與地方及東部原住民文化(物)館共同辦理多項工作坊與展覽,包含「日治時期戶口名簿工作坊」、「文史書書寫工作」、「2018第二屆土坂maljeveq學術研討會」、「崁頂百年展」、「歸途Taluma’-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等,透過不同的途徑持續嘗試建構在地知識的多元可能。
本次系列活動涵蓋「專題講座」、「微型論壇」與「腦力激盪工作坊」,「專題講座」邀請宜蘭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邱秀蘭組長與文史工作者卓幸君,分別針對宜蘭如何透過博物館成為在地知識的載體,以及第一線文史工作者在屏東如何與地方協力轉譯在地知識成為發展的動能,及面臨的各種與挑戰。「微型論壇」邀請土坂部落kuljelje giring、壽豐鄉原住民文化館Lisin與Falahan以及崁頂部落的ibu分享屏東與花蓮的經驗,探討生活在地方的族人以及地方原住民文化館所扮演的角色與在地知識的關係。最後的「腦力激盪工作坊」則邀請來自公務機關、花東地區原住民文化館、社區發展協會、教育單位與部落族人,具體收斂地方對於在地知識想要以及需要,期盼博物館與地方建構出一套相互協力且互為主體的新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