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歷部落推動環境友善農業及生態監測成果觀摩會

【記者游勝鈞/台東報導】為建立整體性的生態保育網路,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於108年5月30日上午10時,與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及臺東縣成功鎮都歷社區發展協會共同舉辦「都歷部落推動環境友善農業及生態監測成果觀摩會」,由臺東場陳場長信言、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劉處長瓊蓮及臺東縣成功鎮都歷社區發展協會吳理事長筱帆共同主持;劉櫂豪立委服務處周世和秘書及農糧署東區分署臺東辦事處廖烱傑課員及鄰近鄉鎮農友約70人共同參與,透過本次觀摩會展現「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路建置計畫」執行成果,藉由兼顧生產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的方式,連結淺山地區擴展保育軸線,保存棲地及生物多樣性的完整。

臺東場陳信言場長表示,生態保育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重視,除了國土保育地區規劃外,農業生產過程也可兼有生態保育功能。東海岸地區地形狹長,耕作區域緊鄰山林,如果採用慣行農法堅壁清野的方式,容易造成物種棲地破碎,限縮活動範圍,使族群間產生隔離的問題;透過以社區為主體,建立環境友善農業,共同營造生態環境,連結農地與山林,擴大保育範圍。尤其東海岸梯田位於坡地、山谷中,連接山林與社區,除生產稻米外,水田、灌溉池塘、溝渠等均為季節性溼地,可作為物種棲地並保持生物多樣性的完整。

過去都歷地區梯田為部落生產糧食基地,在臺東場、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及臺東縣成功鎮都歷社區發展協會三方合作下,重新建立水梯田稻米生產方式,結合傳統知識和現代科學,恢復豐富水田溼地生態系,在水梯田生態監測過程中,山羌、竹雞、白鼻心及食蟹獴等均是常客,臺灣獼猴也會經常拜訪;臺東場希望透過推動環境友善農業,在兼顧生態保育情形下,穩定稻米產量及品質,使水梯田能兼具經濟生產與生態保育功能,在動態使用中獲得永續利用。

觀摩會由臺東場稻作研究室廖勁穎助理研究員,介紹水梯田復育及友善耕作等多項技術,從田間規劃開始,水梯田保留部分田區為休耕輪作及生物棲避區域,並於田間入水口規劃配置生態池,生態池除了作為生物棲地外,在生態池中放養滿江紅,再引入田區灌溉,可作為控制雜草的覆蓋作物,還可提供養分增加產量。水稻品種選擇具特色、生長強健、產量穩定的臺東35號及臺東32號,作為結合社區產業特色及未來生態旅遊供餐需求。田間管理主要依照部落傳統方式,臺東場視田間生育情形,提供整地、雜草管理、肥培管理、水分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建議,並與部落相互討論,以結合傳統知識及科學管理,讓生態保育、經濟發展及文化傳承三者共存。

友善耕作及生態保育是未來農業生產方向,許多消費者也認同並支持相關農產品及副產品;而在生產過程中,透過各方參與合作,認識在地傳統與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取得經濟生產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平衡,使農村能持續發展,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希望藉此次觀摩會推動環境友善農業理念,維持生物多樣性,並且提供生活所需,達到永續利用的目標。

游勝鈞;游胜钧;指動傳播科技;指动传播科技;指傳媒;指传媒;華民通訊社;华民通讯社;民生新聞網;民生新闻网,臺東縣政府,資料來源:縣政新聞游勝鈞;游胜钧;指動傳播科技;指动传播科技;指傳媒;指传媒;華民通訊社;华民通讯社;民生新聞網;民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