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在地文化「舊城尋廟趣Ⅱ~宜蘭市新民堂」

【記者游勝鈞/宜蘭報導】宜蘭市公所讓大家能多點瞭解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存在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希望能喚起眾人的重視,進而能傳續給後代子孫,今(5)日上午10點30分於宜蘭市新民堂舉辦「舊城尋廟趣Ⅱ活動。

宜蘭市新民堂的建立,據《宜蘭縣志‧人民志‧宗教篇》的記載,新民堂昔稱乩堂,奉祀主神李恩主。清光緒16(1890)年,蘭邑舉人李望洋自甘肅遊宦歸來,目睹「風溫俗美」的家鄉宜蘭,風景猶是,而民情有「今昔之異」,基於愛鄉情懷,邀集蔣國榮等28名地方士紳創建「新民堂」,並於清光緒17(1891)年竣工,為宜蘭縣鸞堂之濫觴。

李望洋創建新民堂後,在宜蘭境內傳播,日治初期傳佈全台,又被學者稱為「恩主公崇拜叢」,是信奉恩主的台灣特有宗教。百年來,鸞堂注重培育人才、推動戒除鴉片、辦理各種社會救濟事業等,對台灣有相當大的貢獻。

另外,在明治28(1895)年,日本殖民台灣第一年,新民堂被充作為日本公庫,直到明治32(1899年)成立「台灣銀行宜蘭出張」(台灣銀行宜蘭分行的前身),才將新民堂歸還給廟方。

新民堂主祀李恩主,左配三清道祖,右配觀音佛祖、太歲星君、福德正神(土地公)、虎爺公及功德祠等。據廟祝林煥彩先生表示,清治時期時任縣令「縣老爺」與師爺許少山(陝西人)篤信李恩主神跡顯赫,蒞縣隨帶乙尊李恩主神像(泥塑)供奉於衙門(原省立宜蘭醫院舊址)刑堂後堂,辦案如遇難題,隨時扶鸞降示,代天宣化。

後因縣老爺認為在後堂供奉李恩主、土地公不適當,遂搭設房舍將神尊移至新民堂現址,提供當地居民拜拜。其中本堂供奉之土地公,極可能是清朝噶瑪蘭廳建城時,四座城門中的東門土地公,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宜蘭市長江聰淵表示,傳統的民間信仰與大眾庶民生活有著重要的鏈結,昔日熱鬧的廟會慶典活動,是許多人美好的共同的記憶,公所希望藉由這樣活動,讓大家能多點瞭解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存在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希望能喚起眾人的重視,進而能傳續給後代子孫。

註:鸞堂是以扶鸞(扶乩)為主要儀式進行神人溝通的宗教組織或團體。以扶鸞問事在華人文化中有悠久的歷史,部分也從中國大陸流傳到台灣,而台灣本土也有自生發展出來的鸞堂。在台灣許多鸞堂與儒家義理的關聯較為密切,因此以「儒宗神教」或「聖教」自居,也被視為是一種民間儒家的宗教組織。臺灣的鸞堂系統相當複雜,從鸞堂供奉的主神裡,可以看到它的不同,常見的是供奉「三恩主」的鸞堂,即是以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為一組神明的崇奉方式;部分鸞堂再加上王天君與岳穆聖王,形成「五恩主」。但也有將李鐵拐稱為「李恩主」之信仰。扶鸞的流程為請神、降鸞、扶鸞、送神、宣講;整體而言,鸞堂的活動需要書寫與宣講的能力,因此與文人的關係較為密切,核心幹部多有知識分子的參與,亦經常傳播勸善詩文,與儒家的道德教化相呼應。民國67年500多位鸞堂負責人齊聚南投日月潭,倡議成立中國儒教會,直至民國89年組織「中國儒教會」,向內政部登記立案。(資料來源: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

游勝鈞;游胜钧;指動傳播科技;指动传播科技;指傳媒;指传媒;華民通訊社;华民通讯社;民生新聞網;民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