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誌寬/新竹報導】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8/2舉辦「血管瘤暨血管畸形治療團隊成果發表」記者會,會中邀請2位困難治療個案蔡女士與陳先生現身說法,分享治療期間的心路歷程,院方為蔡女士與陳先生準備大蛋糕慶祝2位病人術後恢復良好,重拾生活品質。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整形外科黃柏誠醫師表示,此類疾病治療相當的困難及繁瑣,須仰賴跨團隊共同合作,也須醫病間耐心的合作。因此,整合多個科部成立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團隊,簡稱「血管異常治療團隊」,含括科別包含整形外科、血管外科、小兒內外科、放射科、神經外科、眼科、病理科等,團隊醫師們依據不同型態的血管病變擬定口服或注射藥物使用、血管栓塞、雷射治療,腫瘤切除及重建等不同處置方式,來達到分階段及合宜的治療。因血管瘤與血管畸形的形態狀似草莓,治療團隊暱稱自己是「草莓俱樂部」的成員,專剋各種形態之血管變異或先天畸形。
黃柏誠醫師表示,血管病變及其併發症至少影響全球5%人口,其致病機轉不明,治療方式眾多。主要分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前者主要是血管內皮增生,而血管畸形則是血管不正常增生但血管內皮無過度增生,兩者是不一樣的疾病。清楚區分兩者才能有正確的治療方向及較良好的預後。
有鑒於國內各大醫學中心並未有專門正式的血管瘤暨血管畸形治療團隊及研究中心,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首度組成跨領域整合性治療團隊,團隊成員來自總院及新竹分院,讓病人可以在地就醫且享有台大醫療體系整合資源,改善病人就診的便利性及給予病人安心治療的環境及技術,未來將持續服務更多有此需求的民眾。
黃柏誠說,以常見的血管瘤為例,嬰兒血管瘤是嬰兒期最常見的良性軟組織腫瘤,也是最常見的血管性胎記,也有人稱作草莓形血管瘤,發生率約2%,男女比約1:4,小於2500公克之早產兒每減輕500公克增加40%發生率,80%在表皮上是鮮紅色,20%是在皮膚下呈藍色或沒變色。通常是單一型(80%)且出現在頭頸部占60%,軀幹25%,而四肢占15%,大多偶發性,與遺傳關係不明顯。
大部份在出生後兩週發現腫瘤,前9個月生長快速是增殖期,9-12個月時生長趨緩並且萎縮,3.5歲後約有50%會消失,也可能退化形成一些遺跡包含皮膚毛細管擴張、皮膚鬆馳、疤痕、脂肪纖維化等。嬰兒血管瘤本身雖然是良性,但仍然可以在不同部位造成併發症,如眼睛附近可能會影響視力,鼻部可能影響軟骨發育,耳朵可能也會造成外觀變形,不可不慎。
血管畸形部分相當複雜,粗略分為微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原發性淋巴水腫、動靜脈畸形等,醫師會根據病史、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做出診斷,擬定治療處理的方式。
68歲蔡女士,右眼腫脹一年多,造成眼皮下垂、兩眼不等高、眼壓上升,因此到眼科求診,經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相關眼科檢查,切片後發現蔡女士右上眼眶有骨性血管瘤,此種疾病相當罕見。經團隊診視後,安排血管攝影檢查及術前手術模擬,並運用3D列印相關技術,以達到術中腫塊切除後能立即精準重建,整合性手術過程順利,蔡女士恢復良好,追蹤後無復發現象,並相當滿意其外觀對稱性。
30多歲陳先生,自小有前額血管畸形,腫塊隨時間增大且伴隨時常間歇性頭痛,小時候曾接受過手術但依然沒有根本解決,輾轉至許多醫院治療,最後經介紹來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就醫。經過影像學檢查,利用血管栓塞減少手術出血,保留正常皮膚下大範圍結紮血管並切除血管畸形,陳先生恢復良好,未來將定期追蹤並施打硬化劑或相關雷射治療。
8 月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