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巫月樺/台東報導】讓人民有感反毒宣導-警察廣播電臺專訪刑事警察大隊副大隊長龔士哲
臺東縣警察局為彰顯毒品查緝成效,讓民眾確實有感,舉辦「讓人民有感」反毒宣導任務,透過廣播、社群網路、平面及電子媒體等多元平台進行反毒,並廣泛蒐集、了解民眾關心毒品議題,加強政府反毒成效宣導,俾利大眾了解政府反毒用心。
近年來,毒品氾濫問題有日漸擴大趨勢,究其原因,實與毒品形式改變有關,不論是安非他命、搖頭丸、愷他命或新興毒品,其體積變小,成本降低,吸食方式簡易,且透過有組織的販售管道,讓吸毒者可以輕易取得,同時吸毒場所也從個別空間轉換為公共空間,這些條件的變化,對於反毒掃毒工作的執行,都造成嚴峻的考驗;該局刑事警察大隊副大隊長龔士哲於108年11月12日下午受邀至警察廣播電臺臺東分臺「犯罪案例」節目中接受專訪,節目中針對新興毒品作詳細的介紹。
國內法律上所稱的「毒品」是指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所列舉的相關品項,目前共有348項。但是犯罪者為了規避法律責任,稍微改變毒品的化學結構形成一種新的物質,近年來成為各國困擾頭痛的治安議題。
「新興」一詞的意思,並不完全像我們日常用的3C產品,每季或每年推陳出新。在國際上的普遍認知是依據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UNODC)的定義,指未列舉在聯合國1961年「麻醉藥品單一公約」或1971年「影響精神物質公約」的影響精神物質,英文叫作「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NPS)」。這些NPS在國內被鑑定發現後,會經由法務部的毒品審議委員會邀請各個專業領域的政府機關或專家學者共同討論,研議是否通過列管,成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所稱的「毒品」。
所謂的「新」不一定指新發明或新合成,有些原本就已經存在,而近幾年在國際犯罪市場上有濫用的趨勢而逐漸流行起來的意思。以國內的情況來說,早期犯罪者施用海洛因及甲基安非他命屬於傳統毒品;近年來,特別是年輕族群開始流行愷他命、卡西酮類等,就是屬於新興毒品。
新興毒品常常流竄於夜店、KTV、汽車旅館,並添加於咖啡包、奶茶包、果凍、糖果、科學麵、梅子粉等偽裝成食品的犯罪型態,吸引青少年使用;近年來,這種將新興毒品摻入咖啡包及奶茶包中的犯罪手法,叫作「粉末混合式」毒品。犯罪者會把混摻有毒品成分的飲料粉末放入包裝袋中重新封裝,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就是用放大鏡或者肉眼仔細看包裝的四個邊角,有被動過手腳的飲料包往往會有被切割的痕跡,或者部分包裝內層的銀色鋁箔會裸露在外面,肉眼即可辨識;或者國人可用手上的智慧型手機打開手電筒功能,用斜角度去照射包裝的邊角,以利觀察。只要發現外包裝有任何異樣,就必須懷疑被人動過手腳,就應該拒絕飲食,向新興毒品Say NO!
該局執行108年度第2波安居緝毒專案查緝毒品成效,計查獲重大走私毒品及社區藥頭案類共計9件,計有主嫌17人、共犯46人到案,聲押16人、准押13人;查獲毒品數量計有一級毒品16.06公克,二級毒品829公斤485.8公克。
專訪後半段開放民眾Call in,民眾對於毒品的危害、戒治以及預防毒害的方法提出詢問,龔副大隊長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詳細解說,讓民眾獲得更深一層的認識。毒品造成的危害不僅傷害個人身體健康、更造成家庭破碎、各種社會治安問題,反毒工作打得是一場長期而艱鉅的戰役,這項工作鬥智、鬥力、艱辛且無止盡,要爭取最後勝利,除政府各部門的積極性作為外,還需結合家庭、學校、社會及民間團體等力量,「持續性」、「全民性」及「全面性」地參與及執行,方能締造遠離毒害的健康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