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巫月樺/專題報導】寧河自古為扼守京津門戶之要地,是天津的東大門,臨海而生,因水而名,依水而興。境域面積129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四塊“飛地”面積260平方公里,實際行政管轄面積1031平方公里,轄14個鎮、270個行政村,有耕地60萬畝、人口42萬。
寧河風光秀美,境內河湖水系縱橫交錯,擁有5條一級河道、12條二級河道,常年蓄水量1.7億立方米,素有“北國江南”之稱;“京津綠肺”“華北之腎”七裡海,屬國家級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最著名三大古海岸濕地之一,是世界八大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驛站。6萬畝連片葦海,是“天然大氧吧”,負氧離子含量是中心城區的30—50倍。放眼七裡海,碧波蕩漾、葦草青青,百鳥爭鳴、魚翔淺底,更加寧靜、和諧、美麗。
寧河文化厚重,古貝殼堤遺跡、千年牡蠣灘,見證著這個地區退海成陸的歷史;田莊坨戰國文化遺址,表明早在2400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留下道教古剎天尊閣等30多處文化遺產。孔子雙坨講學(相傳“有教無類”的說法就在此提出)、蕭恩打漁殺家、楊七郎征遼等故事流傳至今。中文拼音創始人王照,天津“五四”運動傑出的領導者之一、天津早期黨團組織的重要負責人於方舟,“氫彈之父”於敏等都是寧河人民的傑出代表。木版年畫、制陶等9項技藝入選國家或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先後兩次被國家文化部授予“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寧河物阜民豐,寧河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紫蟹、銀魚曾為明清時期的宮廷貢品,與蘆葦草並稱寧河“三宗寶”。河蟹面、肉燜兒、馬二燒雞、嶽龍肘子等特色美食,廣受食客喜愛。種蟹、種魚、種豬、種稻等八大國家級種源農業生產基地,源源不斷地為京津冀都市群居民提供綠色有機食材。
寧河交通便捷,穿境而過的9條高速公路,開有14個出口,拉近了與天津中心城區、濱海新區、唐山市及曹妃甸功能區的時空距離,形成“半小時經濟圈”,與北京、雄安新區等構成一小時經濟圈;規劃建設的天津地鐵Z7、Z8線即將落地建設,內聯外通的立體交通框架基本形成。
寧河動能強勁,“一河一海一城、大水大綠大美”的發展格局和生態目標,明確了寧河高品質發展的功能定位和用力方向,打開了寧河高品質發展的空間。寧河是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已成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價值窪地”;寧河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天津市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示範園區,已撬動了鄉村振興“寧河杠桿”;天津未來科技城坐落於此,是全國四大未來科技城之一,已成為拉動寧河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
縱觀70年來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寧河始終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深深植根於為人民服務的各項工作之中,幹群同心同向,擼起袖子加油幹,共同譜寫了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的輝煌篇章。
堅定不移貫徹“兩山”理念,從戰略與規劃層面呵護綠水青山。一直以來,寧河始終秉持“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理念,立足實際、主動作為,積極推進“兩山”理念轉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高品質發展之路。在頂層設計上,堅持綠色導向,相繼編制了《寧河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美麗寧河建設綱要》,制定完善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七裡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17—2025)》《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規劃導則》等專項規劃,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在制度保障上,堅守綠色底線,堅持責任、監督、機制“三位一體”、同向發力,制定出臺了《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試行)》等制度規定70多項,並嚴格落實生態保護責任制,倒逼各級黨員幹部始終把生態保護工作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
堅定不移增進綠色福祉,從整體與系統高度呵護綠水青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解決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全力打造大水大綠大美生態環境,不斷提高群眾的綠色滿意度和獲得感。一是精細化管理。像“繡花”一樣管護生態環境,每項工作都明確責任人、擰緊責任鏈條,全區所有水體全部“掛長”管理,大氣污染防治全部納入“網格”管控。全方位對標對表湖州“垃圾不落地”模式,村村成立保潔隊伍,建立完善保潔機制,廣泛發動群眾參與環境衛生整治,宣導“門前三包”,努力構建共治共建共用工作格局,實現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建築垃圾有效處置、生活垃圾日產日清。二是長效化整治。既立足當下,又著眼長遠,相繼啟動實施農村環境連方成片整治、污水管網設施建設、煤改燃和煤改電“雙替代”全覆蓋工程,同步用實用好國家儲備林等政策,強力推進農村“四旁”綠化等工作,見縫插綠、能綠盡綠,近兩年來累計新增造林面積8.5萬畝,林木與綠草交相輝映,成為天津市最“綠”的地區之一。三是系統化治理。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民心賬,紮實推進濕地保護“十大工程”,230處歷史遺留問題、6.8萬畝核心區土地流轉等工作全部高標準完成,潘莊、北淮澱兩個生態移民工程穩步推進。
堅定不移推進綠色轉型,從和諧與共生角度呵護綠水青山。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加快推進產業綠色轉型,促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實現和諧共生、互促雙贏。一是加快智慧轉型。以打造未來科技城人工智慧產業基地為契機,借勢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智慧化、清潔化轉型,積極引進人工智慧、高端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項目落地落戶。目前,全區既有像一汽大眾華北生產基地等體量大、實力強的“大塊頭”、也有像愛迪自動化、遠信科技等這些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小金豆”,為拉動全區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二是推進集約發展。牢固樹立“畝均效益論英雄”理念,惜土如金,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尤其是深入學習借鑒浙江湖州的“標準地”“標準房”改革,大力推進“五未”用地整治,加快低效用地、僵屍企業“騰籠換鳥”,累計盤活閒置土地650多畝。三是發展農旅產業。全力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新機遇,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特別是借助七裡海周邊33個村市級美麗鄉村建設,全力打造“濕地水鄉”,並圍繞七裡海濕地、薊運河兩條生態帶,規劃建設了一批特色小鎮,推出了一批田園綜合體,培育了一批中高檔民宿,包裝了一批特色旅遊項目,著力打造全域旅遊新格局,讓綠水青山的生態效應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