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巫月樺/遵義報導】 「我們全村已經全部脫貧實現小康,農產品的收入比以前起碼增加了一倍!」遵義播州區花茂村花茂人家經營者程德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語帶自豪。廿三日,由北京市臺聯秘書長張曉軍帶隊的「兩岸媒體文化交流參訪」調研活動來到苟壩會議會址貴州播州區參訪調研,新華社、人民網、中央廣電總臺、北京電視臺、臺灣新生報等兩岸廿多家媒體記者參觀了苟壩會議會址與花茂村。
苟壩會議會址主要瞭解當年毛澤東提著一盞馬燈,深夜走過小土路找周恩來,說服不要攻打鼓新場的歷史。苟壩會議鞏固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正所謂「一盞馬燈、照亮中國」。
花茂村臨近苟壩會議會址,原名「荒茅田」,意指貧困荒蕪,後改名「花茂」,寓意花繁葉茂。原來這是一個出行難、飲水難、村民增收難的典型貧困村,通過精準扶貧,青磚黛瓦的黔北民居,變成農家樂、鄉村旅館、特色小吃店、DIY陶藝吧,幾年即華麗轉身全面脫貧,成為小康村。
村民程德友說,花茂村的改變主要是靠政府的政策,農業、土地進行流轉、組建農業合作社,將農產品交由專業管理團隊進行銷售,收入起碼增加了一倍,這樣農民們可以安心種植,多餘的時間還能再利用,根據自己的特長做事情,如村裏的「紅色之家」農家樂,就是村民王治強開的,非常紅火。
轉載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