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凃珮雅/專題報導】低溫寒流皮皮剉,小心高血壓飆高!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俞旻表示,天冷血管收縮阻力大,血壓跟著升高,且患者往往沒有症狀,提醒早晚一定要量血壓。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則建議,冬天少吃火鍋等重口味食物,尾牙少飲酒,適度運動,尤其高血壓共病患者應注意保暖,若血壓升高,一定要跟醫師討論藥量,以免併發症找上門。
血壓太高要吃藥 這些原因患者不想吃
劉俞旻醫師提到,根據台灣心臟學會治療指引建議,舒張壓超過140毫米汞柱可先調整飲食和生活作息,若一個月後血壓仍偏高,建議藥物控制;若超標160毫米汞柱以上,應積極治療。
一般而言,一顆高血壓藥可降9-10毫米汞柱,不同類型藥物使用則有加成效果,但至少超過6成患者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藥物才能達標,即使有複方藥物,仍有患者要吃4-5顆藥物以上。不過,高血壓藥物種類吃越多,患者容易忘記吃,甚至抱怨副作用,如頭暈、腳水腫、性功能障礙等,乾脆不想吃。
高血壓導管治療 助血壓達標
對此,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治療共識指出,包括用藥效果不佳、忘記吃藥、難忍藥物副作用或合併器官損傷等高血壓患者,若門診收縮壓血壓值達150毫米汞柱,可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
劉俞旻醫師解釋,「高血壓導管治療」屬於一種腎交感神經阻斷術,腎交感神經與高血壓有關,當交感神經活化時會促進腎臟分泌腎素,促使血壓增加。因此「高血壓導管治療」,以類似心導管方式,從鼠蹊部置入電燒管降低腎交感神經活性,減少腎素分泌,達到降血壓的效果。
林柏霖醫師也補充,「高血壓導管」特點是手術傷口小,平均半小時至一小時可完成手術,從準備至術後觀察約留院2天。但他強調,術後患者一定要量血壓,醫師也會監測24小時血壓、腎功能狀況,一年後再抽血、電腦斷層監測腎臟血管狀況。
近年大型研究證實,「高血壓導管治療」降血壓效果和安全性備受肯定,平均大約可有助降低血壓10毫米汞柱,新竹馬偕醫院至少完成11例,甚至有患者降低30-40毫米汞柱,很多吃4-5顆藥的病人,術後少了2-3顆。
竹科工程師血壓190 導管治療擺脫高壓
林柏霖醫師分享,一名竹科工程師有高血壓合併糖尿病,即使已經減重控制糖尿病,一次要吃7顆降血壓藥,血壓仍飆高至190毫米汞柱。經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團隊評估後,透過「高血壓導管治療」,阻斷腎臟交感神經活性,血壓成功降至130-140毫米汞柱,血壓控制效果明顯改善。
林柏霖醫師指出,「高血壓導管治療」可幫助血壓控制不佳的患者達標,而年輕或打算懷孕等,若不想吃藥或無法吃藥,也可以提前用電燒,盡量控制在不用吃藥的狀況。
林柏霖和劉俞旻兩位醫師共同呼籲,高血壓常沒有症狀,若不積極治療恐增加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和主動脈剝離等疾病風險。務必要每天早晚量血壓,隨時監測血壓情況。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5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558/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