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張慧人/專題報導】隨著2020總統與立委選戰正打得火熱,婦女生育的議題也被拿來當作炒作的議題,引起許多的爭議。婦女先天背負孕育下一代的天職,但是在生育的喜悅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擾人的併發症:尿失禁、骨盆鬆弛、及產後性功能障礙等。以往婦女遇到這些問題,特別是尿失禁,常羞於啟齒或認為這些是必然的自然老化現象,而不願求診。
尿失禁隨孕期週數增加 2狀況產後也易發生
依文獻上報告,婦女孕中及產後發生尿失禁平均約為41%(約在18%與60%之間)。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吳銘斌教授說明,造成的原因是懷孕期間子宮肌肉肥厚增大,再加上胎兒體重增加以及荷爾蒙大量改變,進而對骨盆底肌造成影響。一般而言,尿失禁隨孕期週數增加發生比例也越高,懷孕36週是尿失禁最高峰,會持續到產後一個月;其中,高齡產婦及懷孕前期(小於12周)就發生尿失禁症狀的婦女,也容易發生產後尿失禁。
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 協助婦女改善泌尿問題
吳銘斌教授指出,如果在懷孕中或產後加以訓練骨盆底肌運動(或稱為凱格爾運動),尿失禁會從48%掉到32%,約改善三成;但是若婦女未經教導自行練習骨盆底肌運動的話,動作未確實,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可能造成更多運動傷害。
為協助產婦正確執行骨盆底肌訓練,吳銘斌教授分享,比單獨骨盆底肌運動的療效,利用「生理回饋」比單獨骨盆底肌運動的療效,治療效果可提升25%。其是利用電腦螢幕影像讓婦女知道並感覺自己的骨盆底肌位置及功能,在做骨盆底肌肉運動時,護理技術員會將特殊設計的感應器偵測婦女骨盆底肌收縮情況,再藉由電波反應圖傳至電腦螢幕上,讓醫師、護理技術員及婦女本身皆可清楚動作是否做得正確,並評估是否進步。
尿失禁治療方法多 不羞於求診才有助改善
除了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療法,還有雌激素賀爾蒙補充療法、三環抗憂鬱劑等藥物治療,或藉由不同頻率電刺激或磁波椅等都是改善尿失禁值得考慮的治療方式。最後,吳銘斌教授提醒,有產後尿失禁的婦女不要諱疾忌醫,勇敢的向醫師說出病症,即可得到有效的幫忙!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7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758/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