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張慧人/記者林怡亭報導】37歲蔡小姐懷孕32週時,因頭痛及血壓高赴醫檢查,確診為子癲前症,醫療團隊安排她住院安胎,後因胎兒心跳出現不穩,決定緊急剖腹產,寶寶出生時僅1345公克,由於器官尚未發育完整,歷經插管治療、器材輔助呼吸等過程,44天後順利長到2200公克順利出院,成長曲線與同齡孩子無異,讓父母感恩不已。
子癲前症因胎盤功能失調所致 10 種人最常見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產房主任魏沛秝表示,子癲前症是胎盤功能失調所致,常見於初產婦、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胎兒水腫、羊水過多、紅斑性狼瘡、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多胞胎、葡萄胎等孕婦,是產科醫師最擔心的懷孕疾病,也是造成孕婦及新生兒死亡、早產的主因之一,「是產科醫師最難纏的敵人」。
早產兒健康問題多 需綜合性照護避免感染風險
幸好在醫療團隊的照顧下,寶寶順利誕生,但因出生週數僅32週,體重1345公克,心、肺、腸胃等器官都尚未發育成熟,需靠呼吸器輔助呼吸,且早產兒最常出現腦部出血、肺部呼吸問題、心臟開放性動脈導管未關閉,以及抵抗力不佳被細菌感染等風險,特別需要新生兒科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治療師、營養師等綜合性照護。
台灣早產兒發生率為8-10% 出現4狀況要提高警覺
經醫護人員悉心照顧44天後,巴掌天使體重成長至2200公克,達到可離開保溫箱的標準,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任林鴻志強調,早產兒是指滿24週,但未滿37週出生的嬰兒,相較於足月出生嬰兒,存在較多疾病風險,如神經系統表現較差、有凝血功能障礙、呼吸不規律、腸胃蠕動能力弱、免疫系統低下等後遺症;以台灣為例,每年早產兒發生率為8%到10%,體重1000公克左右的早產兒存活率約8成,出生後須仰賴堅強的醫護團隊,才能順利長大出院。
林鴻志補充,產婦高齡化、壓力大、小媽媽等,都是早產原因,而且早產兒比例也提高,提醒有腹痛、腰痛、出血、裡急後重的排便感都要特別注意。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0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076/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