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凃珮雅/台中報導】台中市市定古蹟「聚奎居」興建於日治大正9年(1920年),是當時烏日區富紳商的宅邸,市府101年公告為市定古蹟後,隨及編列預算修繕,聚奎居所有權人也投入5%經費,修繕總經費達6,000萬元,今年5月已完工,重建過程中更意外發現「洗衣窟」,深具文化意義,成為政府與民間合作修復「活化古蹟」的典範。
文化局長張大春指出,聚奎居是日據時期烏日地區富紳商賈陳紹宗的宅邸,結構是傳統三合院的「ㄇ」字型,建築型式採中西合璧,正身是兩層樓的西式洋樓,左、右護龍是一層樓的傳統中式建築。
在建材的選用上,使用大量的紅磚,磚料的黏結採用水泥砂漿而非傳統的白灰砂漿,正身二樓甚至有當時罕見的RC結構樓板,顯示聚奎居在當時是相當精緻的建築。特別的是,建築的外廊上有86個拱圈,結合傳統的清水磚砌和西洋的洗石子工法。
戰後聚奎居由國軍使用,並出租給退伍軍人或軍眷居住,修復團隊發現,現場遺留超過30個以上的獨立電錶,可推測當時入住之軍人及軍眷頗多。直到民國80年左右,租賃者陸續遷出,建築在無人居住及管理維護下逐漸荒廢毀損。
張大春表示,本次的修復工程採可逆性工法進行修復,並針對古蹟本體的構件仔細清查和紀錄,以期恢復聚奎居的原始風貌。工程初期還因為腹地狹小,所幸隔壁的鄰地主同意租用土地,解決施工動線不足的難題。
隨著工程進行,修復團隊在正身後方發現「洗衣窟」,早年烏日區常有湧泉,居民會用磚石堆砌成窟,用來洗衣或洗菜。
聚奎居的洗衣窟由半圓形的三層結構組成,最長處約275公分、最寬處約175公分、最深處約51公分,上層讓居民坐著俯身洗衣,中層鑲有3塊橢圓形的石頭,可讓居民把衣物放在石頭上搓揉清洗,底層是清水流淌的通道。
現代社會的自來水管線普及,如此古樸懷舊的舊式洗衣場景相當難得,成為修復工程中一項驚喜的發現,未來聚奎居對外開放後,預計將成為民眾參觀拍照的一大熱點。
張大春說,聚奎居的活化再利用,將朝向文教設施、展覽空間、店鋪空間等方向進行,所有權人也歡迎有興趣的企業或個人前來洽談合作,共同規劃聚奎居未來的營運計畫和導覽參觀行程,打造聚奎居成為烏日區最熱門的文化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