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可有效防止疫情~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中儀教授防疫專文發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特派記者巫月樺/台中報導】世界各國面對此次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之防疫措施不盡相同;然而,台灣防疫之公共衛生策略規劃得宜,防疫應變措施之傑出成效受到國際的肯定,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務管理學系主任王中儀教授發表評論專文刊登最新出刊的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向全世界證明台灣戴口罩措施可有效防止疫情。

歐洲地區數年前頻傳恐怖攻擊事件,導致當地對於公共場所配戴口罩產生法規限制,因為戴口罩無法辨識身分,以致對戴口罩有所疑慮;況且,西方國家對於常戴口罩者可能具有刻版印象,以及生命態度之不同,導致歐美國家面對COVID-19採取的措施相當不同。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務管理學系教授王中儀評析,各國主要防疫措施包括封城、戴口罩、普篩等,歐美及中國大陸使用封城方法,韓國本著國家支持之生技產業採取普遍篩檢。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中儀教授發表防疫評論專文。

以政策分析上的有效性及社會影響來說,歐美可能因民眾戴口罩比例低,症狀嚴重時才進醫院處置,時效性低落,且封城造成的經濟衝擊及心理負面影響可能相當嚴重,而另考量點,韓國的普篩可能有醫療資源過度耗用之慮,如參與採檢之醫療人力過度使用。

相對來說,台灣主要採取的戴口罩措施簡單而有效,針對出現症狀之風險者才做篩檢,陽性反應再進行個人隔離,是抓到重點的有效做法;台灣以指揮中心方式,統一發布口罩措施,擴充台灣本有的口罩生產線數十條,幾乎可以供應國人每人每天一個口罩,這是可行性高的政策規劃。

王中儀表示,以政策的結果評估來看,台灣戴口罩及量體溫但沒有封城的防疫措施,跟台灣COVID-19五個月期間盛行率低至每萬人0.19密切關聯,且投入成本相對不會過高。這就是有效能有效率的公衛措施,而封城其實是非必要的。

王中儀認為,防疫期間冒著風險採檢的醫師跟專科護理師還有配合作業的醫院人員亦具有相當貢獻;因這疫情,凸顯出醫院除了面對火災地震外,還需建立防疫持續因應緊急計畫(BCP)管理指引之重要性。對此,在曾任衛生署副署長也是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現任理事長江宏哲的號召下,已成立防疫BCP管理指引工作小組並規劃中。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彬芳神情愉悅的表示,王中儀老師為公共衛生政策之學者,發表此評論文章於影響係數高達41.06之頂尖期刊Science相當難得。他的評論包括社會及經濟可行性,而結果評估面包括健康及經濟衝擊。

比較起來,台灣的數項防疫措施確實是本著全民健保及醫療體系良好基礎而達成的,例如部署足夠的負壓病床及採檢人力。就像王老師在此文章中所說的,台灣向全世界證明戴口罩就可有效防止病毒散播,包括室內及室外,而封城屬於非必要措施,我所認識的幾位美國學者也向我讚美台灣優良防疫措施的成效,WHO直到最近幾天才發布戶外戴口罩可防止COVID-19散佈。

具有生醫工程專長的人文科技學院院長兼主任秘書秘陳悅生教授表示,科技管理是一項重點。疫情的階段已逐漸進入COVID-19疫苗積極研發的階段,防疫科學成為政府、學術及研發單位重要的醫學領域。產業界合作在幾年內開發有效疫苗,進行經濟評估後進行轉譯及技轉,創造健康及社會效益,是我們在後疫情時代緊接著努力的重點,要建立長期一流團隊以應付未來可能新興病毒流行。

或許民眾會感覺到戴口罩、量體溫及保持社交距離的不方便。然而,在這背後有一群公衛專家、醫管學者、疫苗研發單位等,積極規劃及評估各項可能的衛生政策,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的方式,前瞻地守護著台灣民眾的健康;在疫情後之健康管理方針如疫情應變措施及疫苗開發,亦扮演重要角色,值得社會持續關切。游勝鈞;游胜钧;指動傳播科技;指动传播科技;指傳媒;指传媒;華民通訊社;华民通讯社;民生新聞網;民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