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第一座地質公園成立 草漯沙丘觀景步道落成啟用 吸引網紅前來拍攝

【特派記者呂祈杰/桃園報導】草漯沙丘潮音海觀景步道6月16日舉辦揭牌啟用典禮,桃園市長鄭文燦正式宣布草漯沙丘為桃園市定第一座地質公園。鄭市長說,桃園沿海生態有許厝港濕地、草漯沙丘、觀新藻礁及新屋石滬等四大亮點,其中草漯沙丘是典型的海岸沙丘地形,高度可達10至15公尺,沙丘群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8.1公里,為臺灣海岸沙丘保持最寬廣而完整者,是非常珍貴的自然地景。因其景緻優美,宛如撒哈拉沙漠,「臺灣環境資訊協會」曾評選為臺灣9處最值得守護且最美麗的海岸之一,吸引不少攝影達人和網紅前來拍攝。

為了讓桃園獨特的沙丘地景資源,獲得完善的保育與合理利用,桃園市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81條、自然地景與自然紀念物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規定,於今年6月公告指定草漯沙丘為桃園市定第一座地質公園, 也是全國第一座以沙丘為保護標的的地質公園,保護範圍北起大園區老街溪口南至觀音區大堀溪口之沿海地帶,面積達284公頃,並區分為核心區、復育區、一般區分級管理,其中核心區具有最完整沙丘型態,為保護其特殊地形與地質,僅供學術研究、環境教育申請使用;一般區則開放民眾自由進出,提供休閒遊憩使用。市府為了讓遊客能近距離體驗草漯沙丘之美,特別編列3,700萬元預算,打造兩條草漯沙丘地質公園觀景步道,第一條位於大園區潮音北路的潮音海觀景步道,已於今年6月完工啟用,區內設施包括觀景平台、休憩座椅、木質廣場、漂流木入口意象、遊客停車場、黃槿步道等。第二條觀景步道將設於觀音區忠孝路,目前已發包施工,預計於今年年底前完工。

未來希望透過地質公園的設立,讓社區與在地居民瞭解、親近這些珍貴的地質景觀,進而自動自發的加以保護。同時也能透過地質公園的觀光遊憩及環境教育功能,為地方經濟帶來蓬勃發展,然而地質公園的設立,固然有推動地方產業、觀光發展、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的功用,但因牽涉到許多的政府部門的業務,仍有賴彼此間的協調整合,此外也應該多與地方居民、團體溝通尋求共識,願意與政府部門一起來推動,將是地質公園未來發展最重要的里程碑。

環保局局長呂理德表示,草漯沙丘自然地景於107年12月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完成列冊追蹤,去年5月完成草漯沙丘指定地質公園公聽會,並研擬評估報告送「桃園市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今年6月公告指定草漯沙丘為本市第一座地質公園,也是繼馬祖地質公園、草嶺地質公園之後,全國第三座地質公園,也是全國唯一以沙丘地景資源為特色的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自然屬性、較高美學價值的地質景觀為主體,融合其它自然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自然區域,具有包括「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及「社區參與」等四大核心價值,設立地質公園的目的,除了加強保育特殊地質、地形景觀外,也希望藉由地景保育及地景旅遊,讓環境教育紮根,並鼓勵在地社區共同參與,創造多元經濟發展。未來將與當地社區積極合作進行沙丘地形監測及環境巡護,加強地景保育工作,今年6月將與觀音區樹林社區發展協會共同提案向行政院環保署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並已規劃於觀音濱海遊憩區設置草漯沙丘地質展示館,預計於明年7月完工啟用,全力推廣環境教育,也將以地方創生的角度切入,輔導當地居民結合地景特色及人文風情,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吸引更多年輕人鮭魚返鄉,進而創造經濟產值,促進當地永續發展。

海岸管理工程處表示,草漯沙丘具有環境教育、生態保育及保護海岸等三大資源特色,是作為地形學或地質學風成作用的最佳教學場所,是一座海岸長城,擋住入侵的海風和鹽分,保護內陸的植物生長,構成獨特的生態系,也是補充沙灘的天然沙庫,就像水庫儲水一樣,可以阻擋海岸被海浪侵蝕,保護沿海的農作物及房舍。未來除了研訂執行自然地景管理維護計畫加強保護外,並將規劃興建自行車跨橋連接許厝港濕地與草漯沙丘,結合賞鳥遊程與地景導覽,發展岀具有濃厚海岸特色的深度旅遊,吸引遊客以低碳樂活的方式徜徉在美麗的桃園海岸。

今日包括市長鄭文燦、立委黃世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長夏榮生、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桃園辦事處主任陳文彰、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副所長王詠絢、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北部分署長黃民芳、議員徐其萬、議員游吾和、郭蔡美英議員服務處主任金福、台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課長劉建億、農業局副局長江富貴、觀旅局副局長王振鴻、環保局長呂理德、新聞處主任秘書蕭成泰、大園區長徐藍科、觀音區長洪清淵、海岸管理工程處長林立昌、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林俊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林宗儀、海洋客家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裕聖、大園區里長聯誼會長林有財、北港里長蔡炯烈、圳頭里長桌榮騰、南港里長許茂、海口里長鄭清木、觀音區樹林里長吳進昌、樹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袁進益等均一同出席。

 

游勝鈞;游胜钧;指動傳播科技;指动传播科技;指傳媒;指传媒;華民通訊社;华民通讯社;民生新聞網;民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