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張慧人/記者李依如報導】國際上,對於採用羥氯奎寧治療新冠肺炎成效有所疑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於6月24日記者會上說明,國內臨床試驗也顯示並無特別有效,6月初已不把羥氯奎寧放在治療指引的建議用藥。
國內臨床研究顯示 羥氯奎寧「沒有特別有效」
張上淳在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表示,國內針對羥氯奎寧治療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研究,已在指揮中心會議上說明,報告分為2部分,一是前瞻性的隨機分組試驗,有三分之二病人會接受羥氯奎寧治療,其他做為對照組,結果顯示使用羥氯奎寧,並沒有特別縮短PCR轉為陰性的時間。
張上淳表示,研究團隊也針對更早期的個案、其中部分病人有使用羥氯奎寧治療,進行回溯研究,結果2組比較起來,有用跟沒用的時間都沒有縮短,國內完整臨床試驗報告顯示,羥氯奎寧沒有特別的有效。
瑞德西韋為建議用藥 國內臨床處置指引6月初改版
張上淳說明,國外幾個研究報告也是得到類似的結果,因此,國內臨床處置指引在6月初改版時,已不把羥氯奎寧放在治療指引的建議用藥,而是以瑞德西韋做為建議用藥。
疫苗研發已有一定程度進展 政府考慮補助
至於,在疫苗研發部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國內有幾家疫苗公司,目前也都有一定程度的進展,每一個公司與國外合作情況,也有一定的計劃,對於台灣來說,如何在臨床試驗上,或是行政流程的部分,已運用廣大的醫療系統進行相關協助,另外也考慮給予補助,使得廠商因縮短製程時,可能遭遇到的損失,由政府一起共同承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6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607/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