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喜臨門,池上穀倉藝術館參觀人次突破7萬人,臺靜農特展參觀人數突破1萬人

【特派記者巫月樺/台東報導】雙喜臨門,池上穀倉藝術館參觀人次突破7萬人,臺靜農特展參觀人數突破1萬人

池上穀倉藝術館自2017年12月開館至今,參訪人次突破7萬人次。於今年5月底開展的臺靜農特展參訪也達1萬人次。台灣好基金會所策劃的展覽,都是當季限定的一期一會,帶給民眾不同的視覺饗宴。第8檔展覽「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帶來池上穀倉藝術館第7萬名參訪觀眾。特別巧合的是第7萬名參訪人正是特地來參訪臺靜農特展的臺大中文系系主任,梅家玲女士說:「透過這個書法展剛好有機會在東部,讓平常也許不見得認識臺老師的一些朋友們來參觀,進而可以了解臺老師,認識臺老師以及屬於他那個時代的藝術文化還有深遠的影響,覺得這是一件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另外臺靜農特展第1萬名是來自雲林古坑的一對夫妻,太太因為看到展覽海報,來館參觀。她表示自己是臺靜農老師的鐵粉,感動於臺靜農先生的性格風範,對於能有幸參觀到展覽,是這趟旅程中最棒的收穫。

池上穀倉藝術館有喜事,基金會準備了電子環保鞭炮,也邀請池上鄉親一起在鞭炮聲中慶賀。為了讓這檔有意義的展覽有更多人參訪,台灣好基金會協調參展人及各單位,將展覽延長至2020年11月10日,並於9月18日後更換部分展件,讓更多喜愛臺靜農先生書法的朋友,能夠來到藝文米鄉,欣賞這極具時代意義的紀念展。因應疫情考量,主辦單位也製作線上影音特輯:「池上臺靜農特展–作品介紹– 蔣勳解讀」於Fb、Youtube播放,讓無法親臨現場的民眾透過線上觀看,認識臺靜農的文學造詣與時代意義。

池上藝術村總顧問蔣勳說:「池上藝術館遠在偏鄉,是六十年歷史的老穀倉改建,結構扎實,樸素無華,地方空間不大,沒有都會美術館的奢華熱鬧,在這裡,分享臺老師的手跡墨寶,讓當地大多數在土地中勞動的農民認識「臺靜農」,或許可以告慰青年時寫過《地之子》的靜農先生一生的社會關懷吧。」

策展人谷浩宇在接下展覽後,於疫情期籌備定位這個展覽。谷浩宇說:「如何架構出臺先生的時代中的身影?例如胡適的溫文儒雅,戴著細邊眼鏡,寫下: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例如張愛玲的少年才情風發,她的低頭或昂首的面容。那麼,臺靜農更像一個關愛社會人世的智者,像老酒,愈陳愈有餘韻。」讓更多下一世代,透過這個展,有更多的認識。臺靜農字如其人,字外有字,生動今年是臺靜農先生逝世三十周年。許多學生和晚輩深深懷念臺老師的學識、人品和他獨樹一格的書法,想為他做點事。幾位敬愛臺老師的學生晚輩,林文月、施淑、林懷民、蔣勳、許悔之率先提供了個人收藏的臺老師墨寶,是平常很難看見的珍藏品。除了五位老師,展覽還有來自臺老師家屬、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兩廳院以及臺灣大學的收藏,此外陳文茜女士

台灣好基金會2009先從池上四季活動開始,秋收稻穗藝術節在多年與鄉親共好的努力下成為池上的藝術盛事。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美學大師蔣勳等人的努力下2015展開「藝術開門」的池上藝術村計畫,2017由陳冠華建築師改建的池上穀倉藝術館開館。更在2019年池上穀倉藝術館獲得遠東建築獎「舊屋改造特別獎」的首獎及業主獎的肯定。

今年7月池上鄉鄉長張堯城先生,頒發「池上第一號榮譽鄉民證」給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先生,以感謝柯董事長對於池上鄉藝文推廣之貢獻。柯文昌先生說:「感謝池上給台灣好基金會巨大的信心與能量,讓基金會的團隊持續努力,一起實現台灣好的願景。」

從老穀倉到藝術館,不僅是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生根落戶的承諾,也是池上鄉親們共同珍惜的老回憶、新地標。基金會和池上鄉親由點而線而面,共同展開了池上的藝術進行式。

池上穀倉藝術館 免費參觀

展覽時間 | 即日起 – 11/10(二)

展覽地點 | 池上穀倉藝術館 ( 台東縣池上鄉中西三路6號 )

參觀時間 | 10:30-17:30 (週三、週四固定休館)

連絡電話 | 089-862089

團體參訪 | https://forms.gle/zs9XpN7o7FpgXVYd6

雙喜臨門,池上穀倉藝術館參觀人次突破7萬人,臺靜農特展參觀人數突破1萬人

雙喜臨門,池上穀倉藝術館參觀人次突破7萬人,臺靜農特展參觀人數突破1萬人

雙喜臨門,池上穀倉藝術館參觀人次突破7萬人,臺靜農特展參觀人數突破1萬人

雙喜臨門,池上穀倉藝術館參觀人次突破7萬人,臺靜農特展參觀人數突破1萬人

游勝鈞;游胜钧;指動傳播科技;指动传播科技;指傳媒;指传媒;華民通訊社;华民通讯社;民生新聞網;民生新闻网,臺東縣政府,資料來源:縣政新聞游勝鈞;游胜钧;指動傳播科技;指动传播科技;指傳媒;指传媒;華民通訊社;华民通讯社;民生新聞網;民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