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承夢秋/台北報導】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發行的《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第四輯(全套共3冊)於日前公開發行,分別介紹《莊靈》、《關曉榮》、《游本寬》3位攝影家的創作理念、作品風格與一生簡歷,為台灣發展研究再寫新頁。此次登場的套書與過去三輯系列相比,不但在編輯體例、敘事方式採用全新的詮釋框架,也在出版印刷格式做了改版。
有別於前三輯的「人物傳記書寫」方式,國美館為深化對臺灣攝影家的研究及詮釋,今年推動了轉型改版,以「專文論述」、「精選作品」、「口述訪談」、「傳記式年表」四個單元,呈現多元的攝影研究成果,期望讀者在領略攝影家生命歷程及賞析經典作品之際,更深入認識攝影家的創作脈絡及臺灣攝影文化發展的軌跡及特色。
此外,在書籍印刷的形式企劃上,除了黑白作品仍延續前輯的雙色調印刷(又稱雙黑印刷)之外,專輯的型式也從過去的(近)16開本、軟皮精裝,轉型為菊8開本、硬殼精裝(外覆書衣),另附硬殼典藏書盒;使得整套專輯更顯珍藏價值。
國美館指出,《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為文化部「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的重點項目,自105年以來陸續編印出版,至今已完成四輯共21冊。本輯的三位傳主—莊靈(1938-)、關曉榮(1949-)、游本寬(1956-)分別活躍於人文紀實、報導攝影及觀念藝術領域,作品反映臺灣攝影發展的多元特色,各自豐富的視覺藝術內涵,展現臺灣不同世代的影像記憶及時代風格。
莊靈生於底蘊深厚的文人世家,從事記者工作二十餘年,並於1960年代與友人共同創辦《劇場》季刊、V-10視覺藝術群;他能拍、能寫、也能編導,擅長將轉瞬即逝的風景人物,用鏡頭保存在畫面中。關曉榮向來與弱勢者站在同一陣線,他長時間拍攝八尺門與蘭嶼的原住民,作品跨越種族、血緣,展現人性尊嚴,直觸靈魂真實,對世界展示了深沉的反思與靜默的質問。游本寬致力於推展美術攝影教育,更長時間關注臺灣日常景觀、建築等文化產物,作品展現地景中的人文氣息,並巧妙運用文字媒材、影像構成,關注文化差異和攝影潛力。
國美館希望藉叢書改版後的嶄新敘事框架,能為臺灣攝影及視覺研究相關領域提供更多討論及可茲運用的研究資源,以厚實臺灣攝影論述的知識積累,並擴展各界對臺灣攝影文化的關注及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