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張慧人/記者黃心瑩報導】40歲的阿賢在國中時第一次四肢抽搐、口吐白沫,送醫後才知道罹患癲癇,自此人生便與俗稱羊癲瘋的癲癇為伍,經過多年的治療,成效始終不彰,仍經常發作。阿賢發作時容易跌倒,經常摔得鼻青臉腫,台北榮總癲癇科主任尤香玉醫師建議他接受迷走神經刺激術(VNS)治療,雖然術後初期沒有立即改善,不過22個月後,發作次數跟嚴重度都大幅減輕,他慶幸自己聽從了醫師的建議,沒有半途放棄治療。
使用兩種以上藥物無效 三成患者為頑固型癲癇
癲癇為大腦異常放電,造成反覆性、突如其來的抽搐、痙攣、失神等症狀,也非所有患者都會嚴重發作,倒地痙攣,有部分患者發作時為短暫發呆、失去片刻意識,雖不嚴重,但也會嚴重影響安全。目前治療仍以藥物為主,尤主任提到,有七成患者只要服用一種藥物或兩種藥物就可以改善,但有三成患者使用兩種以上藥物也無法妥善控制,稱為頑固型癲癇。
癲癇控制不佳會使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反應能力也會退化,甚至有許多患者伴隨憂鬱症、焦慮等情形,尤主任表示,癲癇大發作控制不佳患者猝死的機率較高。癲癇發作的原因很多,目前已知的有腦傷後遺症、腦瘤、腦中風、腦炎、代謝性疾病等,但最常見的是不明原因。
台北榮總癲癇治療團隊 難治型癲癇手術量居冠
台北榮總有國內少數獨立編制的癲癇內科,結合神經內外科、核子醫學科、放射科、精神科、心理師等多領域治療團隊,醫療品質及難治型癲癇手術數量居全台之冠。自1987年起,團隊會診會邀請患者及家屬一起討論治療方式,讓患者安心,對治療方式接受度也高。尤主任說明,像是12月1日通過健保給付的「迷走神經刺激術」,其於1997年上市時,北榮即有醫師至美國觀摩學習,2007年台灣通過適應症之後,對此已不陌生。
迷走神經刺激術降低發作嚴重度 改善認知功能
迷走神經刺激術適用於頑固型癲癇且無法以開刀移除病灶,或手術需要切除的腦區有重要功能的病患,健保給付須由醫師評估並事前申請。尤主任解釋,「手術植入整套系統要全身麻醉,須1到2小時。手術會在左側鎖骨下方安裝一個小發電器,再經由皮下連接一條導線至脖子的迷走神經,醫師根據病況調整不同的頻率與電流強度,藉此抑制腦不正常放電,副作用不大,僅電刺激的30秒時會短暫影響聲帶使聲音沙啞或咳嗽,且可與其他癲癇藥物合併治療,無藥物交互作用風險。刺激器本身附有一個磁石,在連續發作或剛發作時在胸前刺激器位置刷一下,會啟動一次較強的刺激,有機會讓發作早點結束。」
迷走神經刺激術上市20多年以來,全球已超過十萬名案例,安全性及耐受性佳。尤主任表示,長時間的迷走神經刺激治療,可使癲癇發作次數降低、嚴重程度減輕、發作時間縮短,還有10%患者可以達到完全不發作,且臨床中也發現患者接受治療後認知功能提升,人變得較有精神。不過尤主任強調,「每個人的迷走神經敏感度不同,並非接受治療就會立刻改善,需要慢慢調整電流參數,而這些需要仰賴醫療團隊及主治醫師的經驗,快的患者約兩週,而阿賢便是支撐22個月才找到正確頻率的患者,甚至也有患者在治療器快沒電時,症狀加劇,才發現治療器其實能抑制症狀的惡化。」因癲癇患者需要長期抗戰,尤主任呼籲患者與醫師討論以擬定合適自己生活的治療方針,不要輕易放棄。
善用工具準確紀錄 避免熬夜按時服藥
在過去神經刺激術雖然治療成效良好,但治療費用近百萬仍會造成許多患者的經濟負擔,12月1日起已通過健保給付,可望造福頑固型癲癇患者,減輕經濟負擔。尤主任建議,患者應妥善紀錄用藥、發作、治療時程,可以使用癲癇日記APP(Epilepsy Journal)─為加拿大一對夫婦,為了患有癲癇的女兒所出資設計的一款日記小程式,沒有後台,不用擔心個資問題,還可以於就診時將發作情況作成圖表與醫師分享,而其功能完備也包含了生酮飲食、VNS紀錄等。尤主任自願協助將APP翻譯成繁體中文版,只為了讓患者有便利工具可以使用。主任也提醒,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作息保持正常,才能降低發作機率。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851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8512/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