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日 慶祝之外的反思

【特派記者溫以理/屏東報導】自1994年起每年8月1日的「原住民族日」至今已有27個年頭,過去在台灣各原鄉部落都會舉辦大型的活動來慶祝原住民日,今年台灣地區因新冠肺炎疫情因素,除原民會與文化部辦理特展外,各族群與原住民鄉鎮的慶祝活動改以網路舉辦,透過活動內容讓大家了解原住民族日的由來,藉此體現原住民族文化價值。

中華台灣原住民團結黨主席汪毅純在81原住民族日前夕接受採訪指出,自1994年起每年8月1日的「原住民族日」至今已有27個年頭,雖然原住民族在法律上成功為原住民族爭取到基本權利,但是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並非說改就改的,直到現在都還是有許多文化、狩獵、傳統領域等等衝突。在原住民傳統領域如農耕地、獵場等,由於山坡地不斷開發,企業集團進駐建設度假村、休閒飯店等,讓原住民的傳統場域受到壓迫。

汪主席也說明,2016年蔡英文上任時曾向原住民發表演說,其中向原住民族道歉並承諾會將原住民族的權利交還給我們,然而訂定了「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後,卻讓族人徹底失望。2017年2月23日,族人在凱道上舉辦記者會,訴求對於原住民土地劃設辦法的不滿,而且在記者會後紮營抗議,但中間不斷遭到警力驅趕,而法案的修正也遲遲未果。原住民族上凱道抗爭時間達550天之久,而原住民族的代表巴奈也說,蔡英文道歉了卻不還給原住民正義,一直都用不平等的立場來對待原住民,不會再被蔡政府當局騙了,要自己去開拓道路。

汪主席進一步指出,當「被喚醒的原住民族」已融入大環境、公民意識大於族群意識、並已從現有遊戲規則取得既得利益、「脫離」或是「正名」不會增加現有福利或改變資源分配不平等時,正名後的「族群」容易流於空洞的象徵,所謂的「族群認同」只是淪為維持或恢復「生活方式的特殊性」而已(如食物的選擇、房屋造型、祭典的程序)。對少數菁英來說,他們無法主導文化及意識的再生產,如果不能回歸到基層社會獲取文化的生活層次,其所建構的族群認同只是滿載意象、缺乏質地的概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