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正豪/專題報導】選擇性緘默症並不少見,卻極少人了解。選緘者自在時很正常,但一焦慮就當機、有口難言,身體凍住、僵住,甚至陷入恐慌。常見的典型是在家多話,卻在校不語,判若兩人。每140位孩童便有一位選緘,愈早幫助愈易痊癒,但卻常因不了解、忽略,而延續至青少年、成人,衍生懼學、社交焦慮、憂鬱等。
選擇性緘默症 首次應考方式圓夢
2017年會考,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小皮,得以在原校模擬考位置應考,創下台灣特教史首例,否則將科科零分。甫出版的台灣選緘者自述第一本書《不說話的女孩:雖然我們有選擇性緘默症,但是有話想說》提到,作者無法口試、筆試也會凍住、暈眩,幸而以繁星考上夢寐以求的科系。
在大學考招制度的爭議中,特殊孩子的媽媽擔心的不是「考得好不好」或「有沒有鑑別度」的問題,而是「能不能考」、「考上後能不能念」。其實,資源稀少不只發生於偏鄉,特殊孩子學習之路也很坎坷,因此考出同樣的分數,背後的意義卻不同。如同肢障、視障等,隱形的情緒障礙同樣需要調整考試和上課方式,才有機會求學、圓夢。
教育制度因材施教 應考方式因人而異
升學或許微不足道,而制度的支持意味著「仁愛灌溉著每一位對世界感到好奇的孩子」。即使是簡單的制度微調、特殊措施,都有超乎想像的力量,請給特殊需求的人們一點機會,發覺自己也能夠做到的欣喜是火苗,感受到環境的友善是炭,可以點燃暗夜中的希望之光。
「我們都一樣,不論可不可以說話,不論有什麼樣的生命課題,都可以愛人與被愛,這是生而為人的天賦。」期盼在台灣,不管任何表達方式,書面、口語或輔具,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現才華、貢獻社會。誠心期盼大學在促進社會多元、階級流動的努力中,也考慮到長期受到忽略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
【延伸閱讀】輕熟女小心!脖子出現腫塊 恐是甲狀腺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26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2261/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