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推動主題式參與式預算 讓施政更貼近市民需求

【記者巫月樺/台中報導】前市府推動參與式預算,因無固定預算來源,變成各局處從原先要推動市政的預算籌措經費,影響基本公共服務品質,無法真正落實直接民主,市議員羅廷瑋更直指先前的預算只是「假參與式預算」。市府民政局表示,將參考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採「主題式」參與式預算模式,由市府各機關在執行其既有業務時,研議納入公民參與的適切性及可能性,盤點可用預算後設定議題,再讓民眾參與政府決策,使施政更貼近市民需求。

台中市議會21日召開第8次會議,進行三讀議案第二讀會,市議員羅廷瑋、陳淑華、張家銨、林德宇及李天生均關心參與式預算追減300萬元經費一案。

羅廷瑋提到,他在擔任里長時,與許多資深里長一同參與參與式預算的操作及教育,組成小組進行熱烈討論並提案,也參與i-Voting的選舉,包括進行弱勢兒童的英語教學及廟宇低碳方案等均有獲獎。

但正當地方里長興高采烈認為要開始執行時,前市府卻告知沒有這筆預算,讓里長們相當錯愕,發現參與式預算僅是「教學版」的參與式預算,根本是完全沒有到位的「假參與式預算」,讓地方里長們試過一次後便不願再參與。

民政局指出,歷年推動參與式預算最主要困境是無固定預算來源,獲選提案需由各權責機關執行,執行經費由各局處預算勻支,排擠各局處推動其既有業務經費,除影響基本的公共服務品質,在勉力籌措經費下,額度也經常與提案人預期落差很大,使市府推動公民參與的美意大打折扣,傷害市府與市民間的互信基礎,不利市政推動。

由於過去參與式預算採行政區模式辦理,僅限定提案需以推動區為執行範圍,對提案議題並不加以設限,民眾提案往往五花八門,單一提案常涉及多個局處業務,需費許多時間成本釐清權責及協調分工,延宕整體推動時程,造成民眾誤解市府效率不彰。

各局處雖有輔導提案人修正提案機制,但部分提案人未必參採局處提供的專業審查意見,導致提案獲選後窒礙難行,或提案內容與市府已推行的政策重疊而不予執行。

民政局表示,參與式預算應是讓民眾針對一筆固定預算在民主程序的規範下,可以參與和建議這筆預算的運用,以深化參與式預算的精神,因此重點在於如何鼓勵民眾實際參與政府決策,進而影響預算。

未來市府執行既有業務時,將參考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採「主題式」參與式預算模式,研議納入公民參與的適切性及可能性,盤點可用預算後,自行設定議題,再讓民眾參與政府決策,讓施政更加貼近人民需求,並確保各局處的職掌工作能落實推動,維護市民基本權益。

游勝鈞;游胜钧;指動傳播科技;指动传播科技;指傳媒;指传媒;華民通訊社;华民通讯社;民生新聞網;民生新闻网,臺中市政府,資料來源:臺中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市政新聞游勝鈞;游胜钧;指動傳播科技;指动传播科技;指傳媒;指传媒;華民通訊社;华民通讯社;民生新聞網;民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