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岳宏/專題報導】知名作家、教授洪蘭日前在網路媒體發佈《感恩與吃苦》一文,內文提到:「其實人生挫折是常態,順利才是意外,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輩子不會得憂鬱症。」近日引起眾多憂鬱症討論。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醫師劉宗憲指出,如同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的人也可能罹患糖尿病,懂得調適、樂觀的人雖然機率較低,但也可能罹患憂鬱症,「可少勸阻,多傾聽,陪伴憂鬱症病友度過生命幽谷。」
正向樂觀可預防憂鬱 但無法百分百避免
具腦神經科學背景的洪蘭教授,這篇鼓勵民眾多感念的文章,因意外提及「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輩子不會得憂鬱症」,引起許多人討論。其實這句話太武斷但也並非完全錯誤,劉宗憲受訪時解釋,心理上懂得調適、處理挫折的人,壓力比較不會太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自然比較低。
然而,劉宗憲也表示,憂鬱症成因除了心理,也與體質、家族病史、腦中化學物質濃度有關,且人生難保都沒有壓力、低潮,「一但心理、生理等原因促使腦內化學物質失調,樂觀、開朗的人仍然有可能罹患憂鬱症,只是風險較低。」
憂鬱症患者腦內物質失調 規勸太多恐反效果
「一個體重不重、不吃甜食、規律運動的人就不會得糖尿病嗎?」劉宗憲進一步說明,當然不一定,但這些習慣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風險,卻無法百分百避免。如同心臟病,就算體型偏瘦、膽固醇不高,有些人還是心肌梗塞;又比如一個人不抽菸、喝酒,也不接觸致癌物,還是可能罹癌。
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劉宗憲提醒,憂鬱症患者的腦部化學物質處於失調,容易偏向鑽牛角尖、負向思考,若沒有同理而太常對他們告誡想法,如「你不要那樣想就好」、「不要想太多」,恐讓患者覺得「別人都可以處理,只有他處理不好」,反而會造成患者更多壓力。
「一個腦袋正常的人,一直勸已經憂鬱症的患者,久而久之,勸人的人也會不耐煩。」醫師強調,不是患者不願意改變想法,而是他們應付不來,反而讓他們更自責、內疚。
多傾聽陪伴 待憂鬱病友最好的方式
劉宗憲建議,尤其面對憂鬱症急性期的病友,少勸導,多陪伴、傾聽,鼓勵患者說出心裡話,並多多安慰他們。若情況真的嚴重,藥物治療恐無法避免,透過醫師幫助,情況一定能有所改善。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55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551/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