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張慧人/記者林怡亭報導】108年次的大寶(化名),因快一週無排便就醫檢查,據家屬觀察,大寶之前排便時,常常表情看起來都很用力且痛苦的樣子,大便也都一顆一顆的像羊大便,排便完畢擦屁股時,衛生紙上還有血;在醫師詳細的病史詢問、肛門指診,輔以影像檢查後,診斷為兒童排便障礙和便秘,經開立浣腸、口服藥物並於門診衛教飲食及生活習慣後半年,排便障礙和便秘症狀已改善,並且不再需要持續使用軟便藥物。
多數兒科病人為功能性便秘 這些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根據統計,全球約3%至10%的孩童有便秘問題,症狀包括排便疼痛、滲便、腹痛腹脹或食欲不振,門診中大部分的兒科病人為功能性便秘,只有不到10%的排便障礙肇因於腸道神經與蠕動功能異常。
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許瑋芸指出,有胎便延遲的過去病史、新生兒時期便秘、會陰及腰薦部外觀異常,便秘合併嚴重腹脹、血便、生長遲滯、神經學反射異常,或是對軟便藥物無適當反應時,建議至兒童肝膽腸胃科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查。
便秘原因歸心理、外在影響 3時期易好發
大多數的兒科病人因心理或外在因素(如:排便不適的經驗或不想在學校上廁所)忍住便意、憋住排便後,腸道黏膜持續吸收糞便中的水分,乾硬的糞便於是更難排出,長久下來惡性循環,滯塞的糞便導致直腸被撐大,直腸神經變得遲鈍。
此外,便秘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其中特別好發於三個時期:
一、四到六個月大添加副食品時:此時期奶量逐漸被副食品取代,但副食品所含水分和纖維質仍不足,因而排便困難。
二、戒尿布時期:如廁訓練可能讓孩童不敢排便,造成糞便滯留。
三、開始上學後:上學前匆匆忙忙,進學校後因為時間壓力或排斥公共廁所而憋住不排便,導致便秘。
重建良好生活作息 及早介入治療成功率高
許瑋芸醫師提醒,排便障礙與便秘是兒童最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之一,多數為飲食及排便習慣不良所致,若已診斷便秘,建議及早介入處置,積極的重建良好的生活作息,必要時輔以軟便藥物,以提高日後便秘治療的成功率。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21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7217/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