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專屬AI GPT

經腦電圖影像檢查後,確認罹患罕見癲癇。(光田醫院提供)

萬聖節驚魂揭秘! 專屬AI GPT打造專家智能診斷系統 光田醫師精準揪出兒童罕見癲癇

【特派記者陳世宗/台中報導】7歲的綺綺(化名)患有先天性癲癇與發展遲緩,定期服藥與追蹤,病情已穩定2–3年,未曾發作。10月底參加學校萬聖節遊行後,開始每天4至5次出現驚恐神情,有時伴隨尖叫或哭鬧,隨後臉色蒼白,持續3至5分鐘且事後毫無記憶。他的食慾明顯減退,性格變得沉默寡言。母親原以為孩子因遊行受到驚嚇,先嘗試民俗「收驚」但無效。最終,母親決定求助綺綺的主治醫師——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教授、兒童神經專科江國樑醫師,尋求專業診斷。

江國樑醫師運用多年臨床經驗,結合他開發的「AI GPT 癲癇專家智能診斷系統」,迅速確診綺綺罹患「頑固性局部情緒性及自律神經性相關癲癇發作」,排除心理問題或驚嚇可能。該系統依據專業知識庫精準比對病史與症狀,大幅提升家屬對診斷的信任度。後經腦電圖與核子醫學影像檢查確認,綺綺接受「靜脈抗癲癇藥物」治療,成功控制癲癇發作,穩定病情。AI輔助技術的應用,縮短診療時間,也降低癲癇對腦部及神經發展損傷的風險。

大眾常以戲劇中的「強直-陣攣發作」如兩眼上翻、全身抽搐等誇張表現來認識癲癇,卻忽略其多樣化症狀。實際上,兒童癲癇常表現隱匿,因無法明確表達,症狀可能僅為短暫失神、驚恐神情、眨眼、傻笑,甚至幻聽或幻視等微妙異常,易被忽視或誤解。

江國樑醫師指出,該名女孩腦部可能正在異常放電的位置。(光田醫院提供)

近年來,世界抗癲癇組織(ILAE)持續完善癲癇發作與症候群的診斷分類,雖提升了標準化流程,卻因分類龐雜,使臨床判斷變得更加複雜。再加上生醫科技與基因診斷的進步,嚴重的癲癇患者往往有著海量的病史與醫療資料,令臨床判斷更具挑戰。快速應用這些資訊依賴豐富經驗,輔助工具成為提升診斷準確的重要助力。

江國樑醫師耗時多年,構建大規模癲癇知識庫,結合大型語言模型(以下稱ChatGPT)進行優化。該系統能結構化整理癲癇領域知識,並針對輸入的癲癇症狀提供精準判斷,協助醫師快速診斷與釐清病因,成為一部數位化癲癇知識百科,讓AI全面理解資訊間的關聯性。

ChatGPT應用廣泛,可用於商業分析或撰寫報告報告等內容。然而,由於許多疾病臨床症狀相似,ChatGPT提供的診斷較為廣泛,難以精確識別罕見或複雜病情。相比之下,結合專家知識庫與臨床數據的客製化醫療AI,更能針對癲癇等症狀精準研判,不僅可快速比對病史與發作特徵,還可指導後續檢查方案,幫助醫師明確診療方向。

江國樑展示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當綺綺的病徵輸入至一般ChatGPT時,僅能生成籠統回應,無法針對臨床問題提供幫助;而在江醫師開發的專用模組中,透過專業知識庫精準比對病史與發作特徵,不僅生成具體診斷建議與檢查方案,還能協助定位異常腦電放電區域,大幅提升診斷效率。

江國樑進一步分享近期發表於《澳洲神經外科醫學會官方國際學術期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藉由統整癲癇手術相關文獻與書籍資訊,並廣泛徵求國內癲癇與知識工程專家建議,運用本體論與知識圖譜技術構建專業癲癇資料庫。同時,運用擷取增強生成(RAG)技術優化GPT模型,結合多家合作醫院臨床案例進行驗證。研究證明,該系統在罕見癲癇辨識與臨床手術決策中成效顯著,為AI醫療創新應用奠定堅實基礎。My GPT整合專業醫學知識庫的模組,不僅應用於癲癇與兒童神經科,江國樑醫師更導入全球醫學資訊,打造智慧醫療助手GPT。目前系統已在江醫師的診間運行,生成個人化健康管理建議,協助家長掌握孩子健康,並提升診療效率與精準度。江醫師計劃持續優化系統,期望未來能擴展至其他科別,協助醫師診斷並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