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西安

▲兩岸學子熱絡交流,在燕園留下美好相聚的瞬間。(圖/新華社)

臺灣青年前往大陸參訪:「看到了一個真實、有朝氣、有溫度的大陸!」

【特派記者劉世鑫/北京報導】4月1至11日,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率領臺灣青年參訪團先後到訪廣東、陜西和北京,在實地走訪大陸高科技企業,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參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與中山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大陸青年夥伴交流互動中,臺灣青年深受觸動,他們紛紛表示,通過此次參訪看到了一個真實、有朝氣、有溫度的大陸,同時加深了對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根源的理解,未來希望有更多形式、更多機會,與大陸青年互動交流。

▲兩岸學子熱絡交流,在燕園留下美好相聚的瞬間。(圖/新華社)

臺灣青年在大陸參訪整個行程中表現出的真情流露與情不自禁,有力地說明了:兩岸文化根脈無法切斷,海峽的距離阻隔不了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這也正是「兩岸一家親」的「親」之所在。

大陸科技脈動,期盼兩岸和平發展

「很高興認識你!」「來廣東適應嗎?」4月3日下午,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孫中山紀念館前廣場上,素未謀面的兩岸青年學子開啟了熱絡互動。促進兩岸青年交流,增進彼此的相互了解和心靈契合,是此次馬英九一行在大陸交流參訪的重要目的。

過去的兩天,隨行的臺灣青年參訪了騰訊、大疆等高科技企業,也參觀了港珠澳大橋這樣的超級工程,在廣東的見聞也讓臺灣青年看到大陸真實的狀況。

走進大疆公司,為到訪者作介紹的「講解員」羅鎮華同樣來自臺灣,現任深圳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來自臺灣世新大學的蘇偉恩對此行安排這一站頗感興奮,直言自己是該品牌「粉絲」,「我也有一臺大疆無人機,產品性能很穩定,價格對我們學生群體也十分友好。」他說。

3日走進中山大學校園,兩岸學子即開始了熱絡的互動交流,贈禮環節、「破冰」遊戲後,學子們不約而同掏出手機,或掃二維碼添加微信,或合影留念。

家在高雄的中山大學臺生許閔善是名「首來族」,在中山大學他收獲了一位同鄉新朋友,兩人一見如故。隨行的多位臺灣青年和他一樣,在與大陸同輩青年座談中,收獲了友誼。

▲兩岸學子熱絡交流,在燕園留下美好相聚的瞬間。(圖/新華社)

陸學生付莉莉2023年曾在臺灣東海大學交換學習,參加交流活動時,她熱情的問了幾位寶島朋友,有沒有來自東海大學的?感受到大陸同齡人的熱情與活潑,臺灣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學生萬育銘說,「像見到了家人一樣」。

中山大學校長高松向馬英九和臺灣青年學生一行介紹了中山大學的歷史,他表示,每年都有不少臺灣學生報考該校,近10年,學校共錄取臺生近千人,集中在醫學、經管、計算機等學科。他希望在座的青年朋友交流交心,互學互鑒,同心同行,共同感受中山先生的崇高風範和博大情懷。

交流環節,中山大學展示了民樂《花好月圓》《步步高》及古典雙人舞《書簡》表演,臺灣學子則帶來鋼琴、大提琴演奏,兩岸青年還合唱了《外婆的澎湖灣》《朋友》等流行曲目。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一手創建,今年迎來百年校慶。位於高雄的臺灣中山大學則於1980年建校,現為臺灣南部的學術重鎮。兩岸中山大學不僅同名、同校慶日,校訓均為孫中山親筆所題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校歌也十分相近。

感受中華文脈,盼中華文明照亮民族未來

「中華文化中講究的慎終追遠,便是我來陜西最重要的目的。」清明之日,馬英九帶領20位臺灣青年學子走進囊括「半部中國史」的長安城,登城墻,睹秦俑,品典籍,感觸中華文化根脈,傳承中華民族信仰。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馬英九一行同兵馬俑近距離接觸,隨行臺灣青年紛紛與恢宏的兵馬俑「軍陣」合影留念。

「真是太壯觀了,太宏大了」「除了感到震撼,我無話可說」「感覺書本中內容跳到眼前,十分感動、驚奇」……陜西參訪交流幾日,隨行臺青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國家版本館(文濟閣)、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名勝古跡,在無數震撼與感動中,上了一堂生動而又多彩的歷史課。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禦宇內……」來自臺灣成功大學的劉秉睿,是隨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此次參訪大陸的臺灣青年學生團團長。回顧陜西行程,劉秉睿援引一段西漢文學家賈誼的名篇《過秦論》,表達此次踏訪古跡、觸摸歷史的心情。

「賈誼描寫的僅是秦國軍隊的景象,昨天看了秦俑,場面如此壯闊,由此可窺見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秦朝『虎狼之師』規模之壯觀。」談及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見聞,劉秉睿說,從前只在歷史課本和文章中讀到相關內容,而今一窺真容,內心著實感動。

▲兩岸學子熱絡交流,在燕園留下美好相聚的瞬間。(圖/新華社)

劉秉睿就讀於法律系雙主修中文系專業,日常喜愛朗誦詩文。途中聽導遊介紹華清池,他立刻聯想到唐代白居易《長恨歌》詩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7日到訪的西安大慈恩寺,距今有上千年歷史,劉秉睿也對佛寺始於隋、重建於唐,並於玄奘法師取經歸來修大雁塔的歷史「感到震撼」。「尤其是大雁塔邊的題字『民族脊梁』,」他說,「我們不會忘記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和傳承使命」。

在號稱「中華文脈種子庫」的西安國家版本館(文濟閣),參訪臺青認真聆聽講解,了解了館內多部甄選藏品,包括宋拓本《西樓蘇帖》、明內府寫本《永樂大典》、明藍格抄本《使琉球錄》、明內府刻本《大明一統誌》、文淵閣《四庫全書》底本《公是集》、丁氏家藏晚清名人書劄等。見到館內豐富而珍貴的中華優秀典籍版本,臺灣青年們也發出「非常壯觀」的贊嘆。「以前在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今天就在自己眼前,《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經史子集,像一面巨型書墻擺放在自己眼前,真是太壯觀了!」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學生林新越如是說。

文化內涵不僅存於古跡,餐食中也能發掘「驚喜」。來自臺灣海洋大學的林佩蓁在行程中品嘗了風格迥異的粵式和陜西美食,「特別是『biangbiang面』和羊肉泡饃在臺灣都比較少見,吃法非常新奇」。她認為,圍繞不同地域的美食、民風民情展開交流,也能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此行臺灣青年有不少是「首來族」,他們深深被大陸地理人文歷史風情觸動,「是一種心靈上的沖擊。但眼睛看是一回事,用心體會又是另一回事。」「深深感到身為中華兒女的自豪。」……一場「尋根之旅」,尋的不僅是個人的「根」,更是中華文化的「根」,正如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華晟雅所說,「這些傳統的文化、歷史,都能成為我們成長的營養。」只有讓臺灣青年一代熟悉並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才能深刻地認識自己的根脈。

探尋兩岸共同歷史記憶 燕園續寫青春之約

4月7日至10日,馬英九率臺灣青年開啟在京之旅,先後來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盧溝橋、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等地,探尋兩岸共同歷史文化記憶,續寫兩岸青年學子友誼。

一路看、一路走、一路聽,隨馬英九一同來到的臺灣青年也深受觸動,不時有人發出感慨,「歷史就在那裏,我們不要忘記。」「歷史就是我們的根,我們要做有根有魂的中國人。」

暖春尋根,兩岸同宗。通過「一來一往」的交流,兩岸大學生們的心更加貼近。4月9日下午,載有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和臺灣青年的車輛一停在北京大學校長辦公樓前,久別重逢的老友迅速開啟「暢聊模式」。

來訪的臺灣學生蘇偉恩是第一次到大陸,見到去年在臺灣相識的大陸同學,更是興奮。「北大同學們變得更漂亮、更成熟穩重了,也很開心又認識很多新朋友。」他告訴記者,非常榮幸可以參團訪問大陸,體認到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偉大,也感受到大陸科技的飛速發展。

除了舊友喜相逢,新朋也相見歡。「我姓劉,旁邊的臺灣同學也姓劉,他進來第一句話就是『天下劉姓一家親』。」北大哲學系2023級博士生劉潤東用「親切」概括此次與臺灣同學交流的感受。

「我相信兩岸間親人朋友們的情誼會歷久彌深,希望未來我們可以更多更深入交流。」蘇偉恩說,他希望將來能來北京發展。「我相信這個時代是中國夢的時代。我們需要增進對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資料來源:漢臺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