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大陸委員會第19次諮詢委員會議與會委員發言重點

大陸委員會於日前舉行第19次諮詢會議,主題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對中國大陸及兩岸關係之影響」,與會諮詢委員發言及討論重點摘錄如次:

一、 學者引言報告指出,此次引起全球大流行疫情的病毒,很可能成為人類第五種長期傳播的冠狀病毒。目前國際疫情還在演變,已無可避免將進入數個月到一兩年的長期抗疫過程。至於中國大陸的疫情風險,由於任何地方只要經歷社區感染階段,就會有無症狀感染者存在,即使疫情一時趨緩,仍不斷會有新的疫情爆發,疫情風險將難以斷絕。臺灣的防疫由於隔離策略成功,迄今維持安全及低風險的社區,但需適度討論開放邊境的策略,畢竟太過嚴厲的邊境管制難以長期持續。

二、 與會委員就臺灣加入WHO問題進行討論,學者表示WHO近年雖然受到政治力干預,但做為全球醫衛領域的主要平台,彙集豐富的專業訊息與研發資源,我國仍應積極尋求合作機會;亦有學者指出,臺灣在此次全球疫情中表現優異,在國際間已獲得相當高的能見度與支持度,與其為了爭取WHA觀察員,受到打壓與閉門障礙,不如考量以多元管道發展其他的合作平臺,只要我們的技術實力領先,就可以在國際間有參與及貢獻的空間。學者指出,兩岸政府以不同的防疫政策應對疫情,臺灣更以民主防疫的成就凸顯出臺灣價值,與中共應對疫情的作為形成鮮明對比。

三、 論及中國大陸防疫作為的評價,學者指出,防疫講求科學,但執行要有「愛」,陸方採用強制隔離的手段防疫,雖然收到很大成效,但執行過程缺少人性關懷,有很大疑問。至於疫情影響兩岸交流部分,委員提出,由於陸方並未禁止我方人員進入,臺商、臺幹、臺生仍持續到中國大陸經商、工作、念書,陸生等卻無法來臺,形成單向交流的局面。有委員提出,可以利用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平臺,主動提出舉行專家視訊會議等方式,與陸方就疫情發展、疫苗開發等交流;亦有學者對於未來是否要接受中國大陸製造的疫苗持保留態度,認為對陸方一昧求快開發出來的疫苗要嚴謹以對,政府對相關問題應該及早思考因應作為。

四、 有委員提出網路上熱議的病毒起源於何地,以及是否為人工合成等問題,學者指出,現階段討論相關問題對於防疫沒有太大助益,但這些問題未來一定要追究,如果病毒是被人工合成,那必須嚴防其再被製造出來危害人類,而病毒起源與傳播途徑也需要釐清,例如為何武漢和北京的疫情源頭均與海鮮禽畜市場有關,如果不能找到答案,就難以避免再次爆發及流傳的可能。

五、 有委員建言,如為維持目前的防疫成果,採取過於嚴格的邊境管制,將對臺灣經濟造成根本性傷害,疫情指揮中心要思考平衡防疫與經濟發展,應採取經濟學的成本效益觀來評估解封的風險,也應該納入更多專家一起研商。委員指出,如果再不加快恢復臺灣與外國間商務與人員的往來,將造成臺灣與世界長期隔離,更快被中國大陸「內地化」。

六、 政府在應對疫情上,將觀察國內防疫的落實情形,再審視境外的疫情風險,在做好防疫的前提下,逐步開放邊境管制。目前陸委會及相關部會已研議提出各種解決方案,進行跨部會討論,若有相關決定,將適時外說明。